體制內,發現一個奇怪現象,縣城正科級以上退休後大都“消失了”

對於許多人來說,體制內的工作相對穩定、福利優厚,在晉升機制的影響下,許多正科級以上人員,雖然工資不高,卻看起來很有錢。

對於生活壓力較小的縣城來說,能進入體制內,仍然是個鐵飯碗。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有趣的現象:縣城裡這些體制內人員,在退休後似乎都“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人情往來越來越淡

在體制內工作的常態往往是這樣的:上級佈置工作,下級衆多工作人員奔走、請示。

這些級別帶來的隱性權利優勢,讓正科級及以上人員,在無形中增加了不少人情往來的應酬。

退休之前的幾年,他們往往會退居“二線”,工作完成交接後,就逐漸被同事淡忘了。

當別人忙碌在工作崗位上時,自己在單位無事可做,似乎已經成了透明人。

當失去實權之後,之前點頭哈腰的下屬,也成了點頭之交。原本開會時坐在主席臺上的位置,也被替代。

不在其位,人走茶涼。

因此,縣城的這些正科及以上級別人員退休後,很大程度上不是主動消失了,而是被人們忽視了、遺忘了。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往往是通過互動、交流愈加深厚。

脫離了崗位之後,不像以往,辦公室內的閒聊,下班後相約一起吃頓飯,聊聊天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自然逐漸消失在工作圈子裡。

這種被動的消失,也體現出體制內工作的繁忙,權利的重要。

退休後,他們看透了那些靠權利維繫起來的虛情假意,甚至主動避免人情往來帶來的尷尬。

二、社交圈子越來越小

在體制內競爭激烈,許多幹部退休後會忽然覺得空虛、難以適應。地位的下降、工資的降低,需要及時調整心態來進行適應。

但與此同時,也不需要再擔心會犯錯誤,不用再看領導眼色,更不用發愁形式主義了。

身份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更大的自由。

退休後少了同事這麼大的一個朋友圈,圈子也完成了從工作到生活的轉變。不僅如此,退休後對社交的需求也減少了許多。

在職時,迫於無奈要建立人際關係網,以求更多的資源與空間。

退休後,對於拓展人脈圈的需求明顯降低。他們明白,退休後的重心在生活,而不再是工作。

退休後,人們更關注朋友的質量而非數量。

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培養相關聯的興趣愛好,讓退休後的生活更精彩。

三、興趣愛好越來越多

退休後,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業當中。

學習一種樂器,用樂曲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參與社區的合唱團,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

靜下心來練習書法、繪畫,有這方面愛好的人,在退休後會把更多時間花在家中。

臨帖、繪畫有時需要連續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

參觀美術館、藝術館,觀看演出、畫展。他們退休後出入的場所,往往是在職時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觀的。

甚至會有寫作愛好的退休人員,在家裡用大量時間閱讀、寫作,試圖用筆觸書寫前半生,暢想後半生。

所以很大程度上,他們不是消失了,而是花更多時間在家中,在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上。

淡出視野的另外一部分原因,便是時長出入的範圍、場所有差異。在那些休閒場所,仍然能看到曾經那些在工作中努力的身影。

四、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退休後,他們更多的把時間花在提升生活質量和滿足精神需求上。

培養興趣愛好、參加適宜的社交活動、學習新技能,都是他們適應退休生活的方式。

退休後的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建立起了科學的鍛鍊計劃。

在退休後,他們走進山裡、水邊、森林中,去到那些天然氧吧之中,不僅更好享受着退休生活,還達到了增健養生的效果。

甚至於退休後,他們過起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在純淨質樸的鄉村環境之中,在房前屋後栽花、種菜,每天的日子過得閒適自然。

自古就有官員年齡一大,主動請辭、讓賢,告老還鄉,歸隱田園。我們熟知的陶淵明、路由,甚至影視劇中看到的劉墉等人都曾退休還鄉。

許多體制內的幹部,退休後便效仿古人,過起了歸隱田園、栽花種田的悠閒日子。

在離開了剛強度的工作壓力之後,身心在曠野之中得到徹底放鬆。

他們不是消失了,而是去到了那些更親近自然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是處於忙碌工作中的人羣,鮮少有時間踏足的地方。

五、還可能是出國了

由於一些公職單位的特殊規定,在位期間不允許出境。

因此在退休後他們終於有機會、也有時間去到更多更遠的地方,用腳步去丈量世界。

許多退休幹部在退休後,幾人甚至幾十人結伴,歐洲、澳洲甚至非洲,都是他們的目的地。

與年輕人特種兵似的旅遊不同,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去體味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終於可以脫離政治視角的看世界。

就像退休前曾是醫生的玄軍老先生,今年已經87歲,他在退休後遊歷了超過55個國家和地區。

他雖然不是我們要說的人羣,但是體制內的人也會像玄軍老先生一樣去看看世界。

玄軍老先生的家中,擺滿了他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

在剛退休時,他就組織了30人的歐洲旅行團,他擔任團長,安排所有人的食宿與行程。

那一路上,他始終激情飽滿,朋友們也都很開心。

後來,隨着年齡越來越大,不少朋友漸漸退出了這個周遊世界的旅行團,玄軍老人也漸漸沒有了擔任團長的精力,但他從未停止旅行的腳步。

他帶着妻子,從最初的到一個地方就找導遊,到後來下了飛機直接讓出租車司機當嚮導,不僅閱歷豐富了、視野開闊了、溝通能力也變強了。

退休後的他們,不僅僅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悲秋感懷,更多的是用自己方式,繼續熱愛着生活,拓展着生活的深度與廣度。

在各個旅遊景點,都經常見到“夕陽紅”旅行團的身影,他們三五成羣,去到那些曾經想去,卻沒有時間和機會去到的地方。

退休後的他們從來就沒有消失,他們去到了更多、更遠、更美好的目的地,讓原本被工作填滿的生活,更加多彩而有意義。

六、親人陪伴越來越密

目前體制內退休年齡在60歲左右,那個年紀的退休人員,大部分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而他們在退休後也到了當爺爺奶奶的年紀。

年輕時,奮鬥在工作崗位上,爲了晉升、完成任務拼命加班。

在孩子的作文裡,他們是很少見面的家人,每天孩子剛睡醒,他們已經去上班了,加班回來後,孩子早已入睡。

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閒聊的話題也往往圍繞着孩子:孩子在哪裡上學,學習成績怎麼樣?取得過那些獎項,未來有怎樣的規劃?

他們在年輕時,雖然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卻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在工作紀律還沒有這麼嚴格的年代,孩子金榜題名後大擺升學宴,恨不得讓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了本事。

供職於體制內的他們,深知說在小縣城的發展前景,當孩子們在大城市出人頭地後,往往期待着孩子能留在大城市發展。

從孩子的幼年時期起,就與孩子們聚少離多的父母們,在退休後,終於有了大把和孩子相處的時間。

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退休後便賣掉了小縣城內的房產,帶着積蓄去往孩子所在的城市。

那些地方,也是他們嚮往已久的第二故鄉。

消失於小縣城的退休幹部,甚至在大城市發光發熱,重新開闢了新事業,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意義。

還有一部分體制內幹部,在退休後,做起了專職“保姆”,年過六十的爺爺奶奶們,在退休後紛紛擔起了看孫輩的重任。

廣場上、公園裡、遊樂場,隨處可見滿頭白髮的老人,牽着蹣跚學步的孩童。

曾經在自己孩子身上缺失的陪伴,如今更加不遺餘力的傾注在了孫輩身上。

體制如今也像一堵圍牆,牆外的人想進去,牆內的人想退休。

每個人對生活的追求不同,在小縣城裡,太多的人也要安穩的工作,平凡的生活,可進入體制內後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很容易消磨人的鬥志。

窮極一生換來的級別、權利在退休那一刻,都將煙消雲散,真正能留存下來的,是內心的堅持、對自由的嚮往。

我們的生活不該被工作填滿,做生活的主人,便不會將退休看作是解脫。

工作過程中,也要學着培養興趣愛好,讓自己的社交圈趨於純淨,在工作之餘去到更多更遠的地方,洗滌心靈,釋放工作中的種種壓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要看到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