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送別袁隆平
新華社長沙5月24日電 題:特寫:送別袁隆平
新華社記者 袁汝婷、劉芳洲、周勉
5月24日,長沙,明陽山殯儀館。人們來到這裡,與袁隆平告別。
上午10時,“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銘德廳開始。
5月24日,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銘德廳門口,輓聯寫着: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澤長存。
哀樂低迴。袁隆平躺在鮮花翠柏中,面容安詳。陽光透過天花板的玻璃灑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紅藍格子襯衫和深藍色西裝外套,這是他生前最喜歡的衣服。
袁隆平的遺孀鄧則一襲黑衣,坐在輪椅上。她的頭微微側着,沒有朝着遺體的方向,右手緊緊握住左手,放在大腿上。她的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5月24日,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這是袁隆平的夫人鄧則(中)在遺體送別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10時15分,銘德廳內開始默哀。
吳俊穿着一件襯衣,站在默哀人羣中,襯衣是袁隆平送給他的禮物。這位“80後”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也是袁隆平的弟子。
袁隆平的助理辛業芸,眼圈泛紅,始終沉默地看着鄧則的方向,面露擔憂。
人們面朝遺體,從右至左繞靈一週,與鄧則等家屬握手,一些人緩緩說出“多保重”。鄧則反覆說着“謝謝”。
不久後,孩子們推着輪椅,陪着鄧則來到遺體正前方。鄧則突然站起身來,快步走到袁隆平遺體前,跪在地上,埋頭哭泣。
銘德廳外,長沙明陽山彷彿被人潮淹沒。擁擠的人羣中,許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見到一朵朵明黃和雪白的菊花——人們把手中的鮮花舉過頭頂。
5月24日,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省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這是市民前往明陽山殯儀館送別袁隆平。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70歲的農民周秀英和家人來到這裡。“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她抹着眼淚說。
25歲的青年胡勝濤來到這裡。他早晨7點乘坐高鐵從廣州趕來,下午就要返回。10小時路途,只爲深深鞠一躬。“人太多了,我只在遺像前待了不到一分鐘,可是很值得。”
江蘇的母女張秀華、王宇辰,結束深圳的旅程專程趕來。“90後”王宇辰說:“我想和媽媽一起,來向袁爺爺道別。”
前往殯儀館的柏油路被人羣擠滿。
年輕的外賣騎手,騎着摩托車緩慢穿行。外賣箱裡,有滿滿一箱金色稻穗。下單的人來自廣東、福建、重慶……
路的左邊,身穿藍色襯衣的“雷鋒車隊”舉起悼念橫幅。一排出租車整齊停着,車窗玻璃上貼着“免費接送車”字樣。司機劉浩輝說:“上百臺出租車自發組織起來,免費接送從外地趕來的人們。”
路的右邊,42歲的水電工郭慶偉站在一輛棕色的商務車旁,車裡堆滿了口罩。他和朋友買了8000餘個口罩,從23日上午9點起爲羣衆免費分發。“昨晚幾乎沒閤眼,我想爲他做點什麼。”
許多人前往擺放袁隆平遺像的明陽廳。人山人海,卻格外靜默。
一名身穿白衣的中年婦女半跪在遺像前,放下一碗青豌豆。這是袁隆平生前愛吃的菜。她哽咽着說:“您要記得好好吃啊。”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武說:“袁老沒有留下任何遺言。”“袁老一直相信,我們會把雜交水稻事業好好幹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這一天,長沙氣溫23℃。科研工作者說,這是適宜雜交水稻生長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