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生學語言 中研院APP拉一把

腦波與學習語言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不同學齡的學童腦波對中文聲調的反應、區分能力,更是有所不同。(李佳穎團隊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教育部砸新臺幣200億經費,在全國國中、小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計劃,但教師多認爲,學校不缺硬體,應強化的是教學內容等軟體部分。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李佳穎耗費10年,率團開發「注音冒險王」、「收割季節」與「每日腦點心」等語言學習APP,不僅一般學童適用,更有助於閱讀障礙等特教生,在學習上更有效率。

李佳穎表示,10年前便投入研發學習或閱讀障礙學童等相關教具,最早開發的是桌機板,並且與芬蘭某大學學習中心合作,爾後礙於收費高昂,團隊最後決定自行研發,接連開發出這3款語言教學APP。

寓教於樂 適用線上教學

特別是在去年疫情嚴峻期間,李佳穎說,各級學校改採線上教學,不少特教老師也使用起他們所開發的數位教具平臺。其中「注音冒險王」有助於認識注音符號,「收割季節」以互動遊戲的方式來學習中文字,「每日腦點心」則是一款認知訓練遊戲APP,適合國小學童使用。

腦波研究 分析聲調反應

談起研發APP的邏輯,專司神經語言學的李佳穎提到,設計確實與腦科學有關,即腦波與學習語言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團隊使用聽覺事件相關的腦波MMN(Mismatch negativity,不匹配負向波),來探究中文母語者閱讀障礙的關鍵機制,不僅發現不同學齡的學童腦波對中文聲調的反應、區分能力有所不同,年齡越大越穩定,更重要的是,研究也發現,閱讀障礙孩童對聲調的MMN反應較不敏感,纔會限制閱讀發展。

針對閱讀障礙孩童來說,知識不一定只能透過文字傳播,李佳穎指出,可採用有聲或多媒體等方式來學習及評量,以免扼殺學習興趣,透過科學研究所架構的3款APP,特別能協助特教學童累積經驗值、建立語感。

李佳穎強調,開發APP是引導老師備課,提升小朋友的學習動力,並非取代老師功能。未來也希望將這款教具推廣到偏鄉,協助弱勢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