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通水百週年 展現新科技農業供水更精準

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6日在中壢舉辦桃園大圳通水百週年紀念暨水利節表揚大會。(呂筱蟬攝)

桃園大圳於1924年通水,現今灌溉面積將近2萬公頃,在農業灌溉及水資源調配中扮演重要角色,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6日在中壢舉辦桃園大圳通水百週年紀念暨水利節表揚大會。因今年春雨少,農業供水一度面臨吃緊,農田水利署長蔡升甫說,將在埤塘與大圳使用新科技自動測報,也將與桃園市政府合作開發地下水源,讓農業供灌不缺水更加精準。

農田水利署長蔡升甫指出,大家都知道今年春雨非常少,1月至3月石門水庫集水區總降雨量,只有往年平均的32%,在艱困的情況之下,感謝農田水利人員開發各項水源,今年初也整備埤塘蓄水,蓄水率都在80%以上,加上錯開整田、插秧期,並實施本田期輪流灌溉,以及抽取符合灌溉水質標準的新街溪、老街溪作爲補充水源,一方面精準使用灌溉水源,二方面開發水源挹注,讓今年1期稻作用水過關,也讓民生用水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他說,隨着全球氣候變遷,面臨水災與旱災威脅,臺灣面臨多重挑戰,今年特別會在埤塘及大圳安裝新科技自動測報或是相關感測儀器,未來在水源掌握可以更好,開發新水源特別在地下水源較豐富地方,將與桃園市政府合作,適逢桃園大圳通水100年,會爲農民朋友提供更好服務。

農水署桃園管理處長何明光表示,改制後服務效率一直提升,與民衆較有關的業務包含申請間作、農舍申請納排等,申請15天內都可以完成,不需要花錢請代書,爲民服務的效率與服務會越來越顯著,希望民衆能繼續鼓勵與支持。桃管處也在2021年起,透過科技管理供水,如監測埤塘水位及估算未來降雨量來調節供水,希望透過經驗累積,未來農業供水更能有效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