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貸款讓知名企業瀕臨破產

故事應該從2013年12月說起,遼寧三色微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王立平,同時也是微生物合成技術的發明人,曾經獲得31個國家的多項發明專利。

當時王立平通過朋友結識了遼寧省交通銀行原副行長韓曉琴,爲了企業經營發展推廣三色農業,想做企業貸款,就找到了韓曉琴,她說:“在我這裡貸款麻煩,我親家李德田是做借貸生意的,放錢快!”於是就從李德田那裡借了3000萬元,月利3分,扣除砍頭息後,實際收到2901萬元。

李德田讓王立平把生產設備抵押給他,把銷售和物流必須要授權由給他負責。王立平略感猶豫,畢竟生產設備是公司的重要資產,而銷售和物流更是公司運轉的兩大關鍵,但最終還是同意了!

工廠建成投入生產不到六個月,李德田看到銷售勢頭非常好,先後有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時任省委書記李希,時任省政協主席夏德仁,時任副省長邴志剛等先後來工廠參觀調研,便跟王立平說:“你把公司所有的發明專利、商標、沒備、車間廠房、土地 、營業執照交給他白使用10年,欠他的錢就不用還了,還說他有強大的靠山!”

王立平看李德田用心不良,就找到葫蘆島一家銀行,想貸款償還給李德田,遠離這個套路黑貸款,可王立平萬萬沒想到,李德田突然帶領瀋陽中院法官鄒明宇、張新把王立平企業名下的所有財產全部固定資產和發明專利查封,查封的總資產高達13個億。李德田又用虛假證據,買通王立平的律師和當時的審判法官,下達了違法的判決,王立平當即提出上訴。李德田惱羞成怒,帶領200多名社會閒散人員,強行霸佔了王立平的工廠,非法拘禁王立平18個小時,逼迫王立平簽訂6份協議,逼迫王立平將工廠,專利等交給李德田免費使用十年,王立平堅決拒絕,李德田隨即讓手下車寶君和餘利將公司公章搶走,直至凌晨四點才把王立平放走。

隨後,李德田就派車寶君和餘利用搶走的公章到遼寧省高院撤回了上訴。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後,李德田又將法院查封的價值8000餘萬元的企業產品盜賣,所得款項沒有抵頂企業欠款,而是被李德田其據爲己有。

王立平到東戴河派出所報警,由於李德田保護傘的干擾,至今沒有將參與此事的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李德田見王立平四處告狀,又和韓曉琴密謀,召集一些債權人到北京公安局上訪,以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判王立平入獄五年。

在王立平入獄的這五年,李德田利用強佔的工廠,剽竊的技術,成立了遼寧德神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處招搖撞騙,對外號稱亞洲最大的微生物生產基地,騙取市領導爲其站臺,院士、科學家爲其背書,可實際上其利用剽竊的技術生產的產品在中化環境公司組織的大安市鹽鹼地的試驗中出苗率不到10%,德神公司在綏中縣的納稅額僅爲9萬餘元。

歷經五年的牢獄之災,王立平身心俱疲,但內心的堅韌與執着卻從未動搖。出獄後,王立平深知自己的使命遠未結束,王立平必須爲失去的正義和尊嚴而戰。

王立平踏上了尋求真相和維權的道路,儘管這條路充滿了荊棘和困難。王立平蒐集證據,聯繫舊時的合作伙伴和員工,還原了當年被李德田黑惡勢力迫害的真相。同時,王立平也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希望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在這個過程中,王立平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他們給予了王立平無盡的支持和鼓勵。王立平相信通過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揭露李德田黑惡勢力的罪行,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了這起事件的真相。

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王立平終於看到了曙光。相關部門開始重視這起案件,對李德田及其團伙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2006年,李德田曾因故意傷害罪被判刑12年,不過在服刑過程中,李德田利用非常離奇的手段把自己洗白,成功的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現在的李德田是加拿大籍身份,至今利用遼寧德神微生物科技公司的地位到處在農業領域騙取信任。

雖然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淚水,但王立平深知這是值得的。王立平爲自己能夠堅持到最後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王立平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能夠給那些同樣遭受不公和迫害的人帶來一些啓示和勇氣,讓他們也能夠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李德田爲自己洗白的前後經過,點擊鏈接可閱讀

http://news.sina.com.cn/s/2008-03-02/124315058234.shtml

李德田獄中遇真兇獲知內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https://news.sina.com.cn/c/2008-04-08/173615314381.shtml

誰能爲李德田洗去不白之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獄中巧遇真兇獲知錯案內幕 李德田傷害案司法糾錯程序終啓動 遼寧省檢察院向省高院提出抗訴 news.sohu.com2008年09月09日08:12

http://news.sohu.com/20080909/n259452652.shtml

蒙冤李德田昨被無罪釋放(圖)

news.sohu.com2008年09月26日08:08

https://news.sohu.com/20080926/n259756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