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鋰礦?

時隔5個月,電池級碳酸鋰終於又回到50萬/噸,於是不少人開始憧憬,鋰礦股要再瘋狂一次。

有這個想法太正常不過了,過去一年多來鋰價和鋰礦股神同步,這邊的碳酸鋰價格漲了10多倍,那邊鋰礦股的股價也漲了10多倍,瘋狂景象還記憶猶新。

然而,最近的鋰礦股價卻讓人大跌眼鏡,不僅沒有預期中的大漲,反而跌跌不休。

以最大龍頭贛鋒鋰業爲例,股價正奔着3月份的低位去。如果拉長時間看,自去年9月份登頂之後,股價就一路處於回調狀態,6月份跟隨汽車產業鏈有過一波反彈,但7月份至今又重新進入下行通道。而且這種下跌似乎還看不到盡頭。

難道,有鋰不再能走遍天下?

01一切皆鋰價

分析鋰礦股的框架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條公式:量x價,就能夠解釋鋰礦公司所有的業績數據。

過去一年,碳酸鋰價格從4萬/噸瘋漲到50萬/噸,即使鋰礦公司不做任何產能變化,營收和利潤也可以輕鬆收穫很多倍的增長。如果產量同時增長,那業績就更好了。

去年的各家鋰礦公司的業績也證明了這一點,而且淨利潤的增速高於營收數倍都很常見。這因此導致了各項盈利指標全線拉昇,江特電機和盛新鋰能的增速甚至超過20倍。

這種趨勢在今年上半年繼續維持,甚至要比去年更爲強勁。

一言以蔽之,都是託鋰價的福。

不過,在碳酸鋰攀升到50萬/噸的時候,風向正悄悄地變化,首先是產業鏈下游廠商集體罵街。

動力電池、整車廠都說上游把錢給賺走了,並不斷給監管部門反映情況;然後是監管部門出手整頓市場,打擊惡意囤貨、炒作、哄擡價格的行爲;之後,上海疫情導致汽車產業鏈中斷,需求也隨之下降,碳酸鋰價格從50萬回落。

雖然現在碳酸鋰價格又重新回到50萬元上方,但很顯然繼續上漲的動力已經趨弱。

從供應端看,上游廠家的擴產進度雖然較爲緩慢,但未來的預期肯定是往產能增加的方向走,可能會遲到,但不會不到;

從需求端看,下游電動車銷售增長是肯定的,但隨着基數越來越大,加上經濟處於下行週期,增速放緩已經在各方預期之內,對比中國去年的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1.6倍,今年的預期只有60%,再往後增速繼續放緩的趨勢會持續。

價格由供求決定,鋰礦的供求關係正從緊張向着寬鬆方向移動,儘管動作比較緩慢。但資本市場看的是預期,如果碳酸鋰價格不能繼續上漲,鋰礦公司的業績想重現過去一年的高增長,會變得很困難。

當然,鋰礦公司還可以通過釋放新增產能,從量的角度去提升營收和利潤,但在鋰價蹦得這麼高,預期已經打到不能再滿,量增加,價就會跌,兩者一抵消,很可能還是零和遊戲。

所以現在鋰礦公司的情形其實很尷尬。

02投資邏輯變了

有一些券商發報告,宣稱鋰礦供應趨緊的態勢沒有變,鋰價還會繼續堅挺,甚至爆出鋰礦公司的擴產計劃都是PPT計劃,沒有動力真正去推動。因爲它們都還在享受鋰價高企的好處,如果加快擴產供應,導致鋰價下跌,吃虧的還是它們自己。

這種“不擴產能可以躺賺,擴了反而有少賺風險”的博弈情緒下,有多少選擇順勢躺平,又或者陽奉陰違對外宣稱擴產以安撫市場焦慮實際投產卻拖拖拉拉的上游企業,不得而知,但大概率會有。

邏輯上看似乎沒有問題,但要知道,資本市場喜歡的增長預期,價格只能維持,不能上漲,那業績增長靠什麼實現?沒有業績增長預期,那爲何要投資這些股票?

從企業的角度看,鋰礦公司或許接下來一到兩年還可以每年賺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但增速上,無法與去年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相比,高增長預期一旦沒了,資本市場就會另眼相看。

因爲單看絕對值,那些大型央企完全可以吊打整個鋰礦行業,單單宇宙第一行的淨利潤就比全體鋰礦公司營收額還要高,但央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一直很低。原因就在於這些公司以及所在的行業都已經很飽和,沒有增長故事可說,也沒有增長預期可以提供。

何況,鋰礦公司在過去一年時間都瘋漲了很多倍,估值早已透支了未來很多年業績。即使極端情況下,碳酸鋰價格能夠漲到100萬/噸,對比現在也不過是漲了一倍,和去年漲10倍不可同日而語。

何況,碳酸鋰價格若是真的漲到100萬,那中下游的動力電池和整車廠也會陷入停產危機,整個產業鏈都要遭殃,監管也不可能坐視不理,出臺更嚴厲的措施是跑不掉的了,鋰礦公司也會被反噬。

另外,由於深受碳酸鋰價格高企的危害,很多中下游公司都親自介入鋰礦上游,比亞迪非洲買礦,寧德時代也加大投資上游原材料,特斯拉、蔚來等車企也紛紛開發上游資源,傳統鋰礦公司的議價能力,正一步步被中下游廠商抗衡。

鋰礦廠過去靠鋰礦就能躺贏的日子,正一步步遠去。

所以很明顯可以推算出,鋰礦公司的業績正處於這一輪週期的頂部或附近。

資本市場正在重新審視鋰礦股的投資邏輯,簡單地說,就是鋰價如果能夠繼續維持不變,頂多也只是維持現有估值水平,而一旦鋰價撐不住,估值也好,股價也好,下滑的趨勢就很難止得住。

雖然鋰礦股在過去一個多月已經跌了不少,但下行壓力,或還未到頭。

03結語

馬斯克、曾毓羣等新能源大佬,都表達個同一個觀點:鋰礦並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因爲鋰礦資源儲備非常豐富。

曾毓羣同時指出,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TWh的鋰電池,完全足夠生產全球需要的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而隨着繼續探明,儲量會更多。

作爲對比,知名研究機構TrendForce發佈報告稱,2025年的全球的動力+儲能電池產能規劃只是4.2TWh,中國廠商約佔3.1TWh。

既然資源不缺,鋰價自然不可能長時間維持在50萬/噸的高位。

在鋰礦炒作很狂熱的時候,市場總是喜歡將鋰礦和石油相提並論,並冠以“白色石油”的美譽,以炒作其稀缺性,但實際上,鋰礦並不等同於石油。

石油要稀缺得多,而且不可再生,用一桶就少一桶,如果按照目前的使用量,石油探明儲量不足以再支撐人類社會一個世紀,但動力電池卻不同,當中的鋰元素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只是技術和成本還有待進步,預計到2035年後,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退役電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市場需求。

所以,簡單地用石油的邏輯去炒作鋰礦,一定時期內奏效,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作爲資源類型股,鋰礦始終有周期性,到某個時間點,週期作用發揮的時候,原來看似無比堅挺的邏輯,都會潰不成軍。

另外,再次套用曾毓羣的話,鋰價這一年多的瘋漲,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是電動車銷量的高速增長,但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帶來了產業鏈短期的困擾。同時,鋰交易市場還不是很完善,存在很多炒作的漏洞和空間,不少炒家正是看中這一點,通過囤貨、惜售、哄擡價格等不法手段大發橫財。

隨着監管的介入,炒家受到清理,鋰價的合理迴歸,也是遲早的事。

短期看,鋰礦新產能的釋放還沒這麼快,鋰價也還有堅挺的理由,但拉長時間看,未來碳酸鋰價格上漲的預期已經沒有之前這麼強勁,反而下滑的概率在逐步增加,股價漲不動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投資講究的是勝率和賠率,任何時候,賠率不高的投資,總是會有時間損耗的。

所以,各位看到碳酸鋰價格重回50萬,就以爲鋰礦股還可以大炒一波的小夥伴們,還是要多注意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