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小姐姐”“火”出圈 傳統文化正“活”起來
中新社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火遍全網的“唐宮小姐姐”又來了!
25日晚上演的《元宵奇妙夜》,這羣“唐宮小姐姐”巧妙地承擔了串場的角色:在河南博物院就地“復活”觀賞文物,“轉場”到隋唐洛陽城的應天門瞰盛唐風采,“穿越”到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醉心上元燈會……網友們感慨,“彷彿闖入了一場盛唐繁華舊夢”。
在傳統文化不斷復興,越發受到年輕人青睞的當下,一方面可以看到類似“唐宮小姐姐”這樣的文物形象不斷出圈,此前還有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的跨年晚會;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傳統民俗和手藝在日漸復甦,成爲當下生活的風景。
科技賦能助力傳統文化“火”出圈
《唐宮夜宴》中讓人一眼千年的“唐宮小姐姐”,運用了5G、AR(增強現實)等最新技術,在二次創作、數字合成、融媒體傳播等手段的創新下,以虛擬場景與真人演繹的有機交融將歌舞融入博物館場景,讓文物鮮活可感。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國寶也和唐俑一起“活”起來,“火”起來。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在接受採訪時直言,連日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更成熟的案例是“雲遊敦煌”小程序。春節前夕,“雲遊敦煌”推出了“點亮莫高窟”功能——敦煌文獻中描述的莫高窟歲時燃燈“一川星懸”的盛大恢弘場面,首次在線上得以重現。此前,這個小程序還推出過五集敦煌動畫劇,“雲彩絲巾”等互動項目。該小程序上線一年間,以不斷刷新的科技感,成爲數字文博標杆樣本,迄今訪問量近3000萬人次。
全新版本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正式上線,全部186萬餘件/套院藏文物目錄實現了實時檢索;“故宮名畫記”繪畫鑑賞欄目推薦的第一幅畫即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五牛圖》。在線將圖片一點點放大,牛腿上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甚至紙張上的紋理都清晰可見,滿足了觀衆無緣得見真品的遺憾。
而令人驚豔的B站跨年晚會,更是將“國潮”、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融爲一爐。在這裡,琵琶演奏家方錦龍與中國“人氣最高”的虛擬歌手洛天依攜手,國樂演奏家吳彤和百人樂團合作的《萬物笙》被網友瘋狂刷屏……過去幾年,包含民樂、舞蹈、華服等內容的國風興趣圈層覆蓋人羣在B站的增長達到了20倍。數據顯示,2019年B站國風愛好者人數達8347萬人,其中83%年紀在24歲以下。
創新勾連當下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剪紙、年畫、舞獅、糖人、麪塑……這些琳琅滿目的非遺文化,一直陪伴着中國人從歷史中走來,以其深厚的底蘊、長久的生命力滋潤充實着中華文化。
近年來,這些非遺民俗和手藝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爲年節裡一道靚麗的風景,勾連着過去與當下、傳統和未來。如快手超級播在元宵節當天舉辦的“江湖奇人鬧元宵”,就會在雲端呈現非遺奇人的各個絕招。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春節期間還聯合各大新媒體平臺策劃了一波“視頻直播家鄉年”,大量短視頻、直播讓不回家過年的民衆包括海外華僑華人等在網上感受家鄉的味道、過年的味道。
即使是博物館裡的文創,也因爲貼近生活才更受歡迎。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曾表示,開發文創產品的目的在於讓人們把更多故宮文化帶回家,讓博物館文化進入到當下生活中。無論是萌萌的故宮喵,還是趣味的皇宮物件,都廣受歡迎。
創新正是帶來“火”和“活”的重要因素。在傳統傳承基礎上,在燦爛歷史文化土壤中,創新如同催化劑,讓中國傳統文化以更炫的方式走進生活。
“過了十五纔算過了年”。在春節的最後節點,在元宵節這個千餘年曆史的傳統節日裡,回望厚重而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看看我們從哪裡來,看看這片土地上曾經和正在發生什麼?中國人走進2021年、農曆辛丑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