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又探日 印度航天忙得歡

印度航天最近表現非常亮眼,先是8月23日,月船3號成功登月,成爲繼美、蘇、中之後第四個軟着陸月球的國家,而且還創造了人類第一個着陸月球南極附近的記錄。與此同時,俄羅斯首次發射的“月球25”號卻遭遇失敗,成了印度的最佳陪襯,雖然蘇聯是第一個成功軟着陸月球的國家,14次探月7次獲得成功,但對俄羅斯來說,這還是第一次。可以說,一直都當師傅的俄羅斯輸給印度,印度航天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十天之後9月2日,印度又發射了探日探測器“太陽神-L1”號,將耗費125天時間,到達距離地球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的暈輪軌道上,對太陽日冕進行探測。

又是探月又是探日,印度很明顯是把自己放在航天大國的位置,印度這些年也確實把航天產業作爲標誌性產業來發展,除了國家投資,還推動私營企業在太空領域擴大投資,現在印度研究運載火箭、衛星等太空技術的公司超過150家。

這些年印度航天活動也日趨活躍,成功發射通信衛星、地球觀測衛星等,2013年就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2017年還創造了一箭104顆衛星的記錄,當然跟中美俄相比,年發射次數,印度現在還是比較少的,2022年只發射了5次,前三強中,中國62次,美國85次,俄羅斯也有22次,但即使如此印度也排在了第四位。

這說明什麼呢?航天發射越頻繁說明技術越成熟,大型載荷發射越多,說明實力越雄厚,從這方面來說,印度還不在一個量級上。

對印度航天得這麼看,一方面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另一方面,短板也很明顯。

首先就是火箭運載能力不足,這在月船3號探月和太陽神L1號探日發射中表現得很明顯,中美俄飛船都是幾天時間就到達月球軌道,印度月船3號足足走了一個月。探日的太陽神L1號同樣要經歷5次變軌機動,走125天,這都是因爲印度火箭運載能力不夠,它起飛質量640噸的火箭,地月轉移軌道運力只有2噸,我國長征3號乙400多噸起飛質量,地月轉移軌道運力卻達到3.78噸,這是很明顯的技術差距。

其次,它的深空測控網嚴重不足,它探月和探日的深空測控、通信都是依靠美歐幫忙才得以完成的,如果沒有這兩個助力,印度自己是沒法完成的,印度要建成自己的深空測控網還有待時日。

再一個就是印度的雄心和實際能力之間的距離太遠,比如它2006年就說2014年要發射載人飛船,但到現在都沒啥實際動靜,就是不斷推遲,2018年又說2022年8月前進行,現在則說推遲到2025年以後了。

其實外界看得很清楚,你一顆返回式衛星都沒發射的時候,就說要發射載人飛船,那誰能信呢?而且在正式載人之前,火箭和飛船都得發射好幾次來驗證,這些都沒做,直接說要送人上天,這是要上哪個天呢?

印度還宣稱2025年要建造印度空間站,很明顯又是談規劃,和載人航天一樣,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推遲好幾年。

總之,印度要追趕航天強國還得踏踏實實繼續努力,不能躺在第四的排位上好高騖遠,比如開發出更強的火箭,提升年發射頻率,一年至少打個10多發,成功率90%以上這纔是航天大國的及格線,像現在這樣一年打5發,還失敗一發,這第四就差強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