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臺灣創業環境 李開復:進步速度遠遠遠遠慢於大陸
「臺灣高科技產業跟我一樣生病了,正逐漸失去創新創業能力。」這是創新工場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2年前得知罹癌後所吐露的心聲,當時他也試圖開出一些藥方,不過,時至今日,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依舊,對此,李開復28日表示,臺灣科技創業環境在過去兩年其實已有進步,但速度遠不及美國、中國大陸,因此差距反而拉大。
李開復過去曾任職於不少科技人心中的前幾大殿堂──蘋果、微軟、谷歌等知名公司,並於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盼協助青年創業。他認爲,臺灣科技產業的創業環境在過去兩年已有進步,但速度遠遠慢於美國,更「遠遠遠遠」慢於大陸,因此差距反而拉大。他建議,創業者當下不妨多和大陸、美國交流,甚至結合「產生所謂的混血團隊」。
李開復進一步分析,臺灣投資人雖開始有年輕人崛起,但絕大多數仍是年紀大、不瞭解新科技的老人,因此始終未能走出去,「一個健康的創業環境,需要優質的早期投資人,而不是那些只看晚期的人。」李開復口中的早期,指的就是創業初期,也是創業者最艱困、最看不見利益回報的階段,因此不少老一輩、手握資金的投資人並不敢冒險,卻也往往因此錯失「潛力績優股」。
他提到,臺灣過去30年間最成功的企業家,都活在硬體競爭的時代,往往只看見用資金所建造的工廠;現在全球頂尖的創業模式,投資人反而只能佔一點股份,且不具決策能力,「一些老企業家、老創投,腦子害怕,轉不過來。」另一些則還在學習,因此,若要解決臺灣環境的當務之急,就必須引入一批具有國際思維的投資人,此時,政策必須多給他們一些信心,設法增加吸引力。
「但就連政府施政,絕大多數也搞不清早期投資、晚期投資之間的差別。」李開復直言,創業晚期並不需要政府幫助,反而早期才需要,就是因爲投資風險較大、傳統投資人投資意願較低;此外,他也觀察到,政府機構支持創業時,不自覺會考慮到就業因素,但創業一開始目的並不在創造就業,再加上政府不同部門間的溝通協調並未完全順暢,「因此臺灣雖有進步,但距離理想狀態還很遠。」
資訊恐慌症發作?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快速補給→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