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正夯!全臺第1座公民森林誕生幕後 吸引保時捷、安聯的「有感永續」

好事交易所執行長羅偉銘(右2)與同事們展示各式永續創意產品,有培育樹苗的生態瓶、油芒釀造的啤酒等,全是與客戶共同動腦想出的ESG解決方案。(攝影・駱裕隆)

走至宜蘭壯圍鄉一處貌似景觀平常的海岸,朝陸地的方向看去,視線會被一道道桂竹圍籬阻擋。圍籬裡,是正被保護,且等待長大的防風林樹苗。

讓種樹像養「電子寵物」

近兩萬棵樹,3周內被搶完

這些不起眼的樹苗,沿着海岸種植,綿延數公里、盤踞好幾公頃。

它們長大成林後,將保護被嚴重侵蝕的海岸線,同時固碳。這裡,是全臺第一座,由公民與企業,透過募資平臺種下的公民森林。

種一棵樹,要價新臺幣1,200元,而且它還種在離自己很遠、鳥不生蛋的海邊;但這個種樹募資方案一出,不到3周,就超過原定募資金額的3倍,5.3公頃、近兩萬棵樹,也被企業認養一空。

響應的企業更逾百家,橫跨車業、酒業、金融業;包括保時捷、Gogoro、安聯投信都來當種樹者。

爲何大家這麼熱中?

因爲這個計劃,「讓永續、做好事這件事情,變得看得到也摸得到,」KPMG董事總經理兼亞太區ESG負責人黃正忠觀察。

這個計劃,讓大家可以看手機種樹——民衆訂閱種植一棵樹,可以爲那棵樹命名,平時滑滑手機,就能看到樹的生長狀態。手機平臺上有一切的觀測數據,包括:當天的溫度、溼度、封存了多少碳,都能一手掌握,且以區塊鏈技術保存,維持其透明公開與獨立性,讓人無法造假。

這讓養樹,就好像在養電子寵物一樣,即便樹種得再遠,都一樣有親切感。這,也是公民森林成功的關鍵——讓永續有感。

發起計劃的是成立不過3年的社會企業——好事交易所。

ESG難衡量、被看見

他先花錢找數據、找人種樹

有趣的是,其執行長羅偉銘出身廣告設計業,以前服務的是愛馬仕、卡地亞、萬寶龍等國際一線精品品牌,如今,竟然跑去海邊種樹。

背後,其實是一家公司,延伸核心競爭力的佈局。「我們服務過的大企業,在永續上都碰到一個痛點,就是做永續、做好事,它沒有辦法被衡量,也很難被別人看見,」羅偉銘說,這會導致企業投入資源後,時常因爲看不到效果,只好停掉。

尤其,當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成爲主流、評價一家企業的指標時,企業做永續若無法發揮影響力,自然很難說服股東與投資人埋單。講白了,永續項目百百種,然而,當做善事沒有可衡量的指標,就很難對企業產生誘因。

於是,羅偉銘和夥伴想出的方法是,讓數據成爲解方。有數據,就能證明企業做的每一項永續行動,都可成爲看得見的績效。

然而,他們是廣告設計公司,既不會種樹,也沒有數據技術,那數據怎麼來?又如何說服企業,相信他們能把永續變成可以衡量的指標?

第一步,沒數據,他們花錢把數據「變」出來。

他們原有的公司,是艾姆設計,幾位共同創辦人,共同出資約1千萬元成立好事交易所,決定打造一個能累計數據,且加入區塊鏈概念的公民種樹平臺。

但他們都不是科技業出身,整個數據平臺,全得外包出去,導致經費暴增,「比如說,我的地圖資料是跟Google串接的,每一個消費者點進去看樹長得怎樣,都要收錢,」羅偉銘說,最後,預算暴增到2千萬元。

第二步,不會種樹,他們找別人幫他們種樹。

「種樹我們也沒有技術,所以要委託林務局幫我們種,然而,我們的模式很新,對政府單位而言,需要一起想辦法突破,」好事交易所執行總監李俊賢解釋。

他們打破傳統廣告公司拿到客戶預算才做事的被動接案習慣,改爲主動出擊,「他們真的很敢,因爲他們等於在投資一個不能預測效益的事情,」農委會林務局科長林香㿨說。

「說真心話,這真的是一股傻勁,」李俊賢苦笑。但,就像種樹一樣。想怎麼收穫,就得怎麼栽。

第三步,他們把種樹平臺搭建出來。

平臺上線後,所有種樹的觀測資料都公開透明可檢視,讓做好事能看得到、摸得到,使企業在執行永續專案時,能更清楚去預測計算整體投入的成效,也因此,與之合作的企業客戶、創新的商模,越來越多。

比如,加入森林公民計劃的Gogoro,宣佈認養422棵樹,因爲用戶可隨時上線觀測Gogoro種苗的成長紀錄、減碳量等資訊,所以用戶能清楚知道透過消費支持永續的實質成效,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

同時,透過區塊鏈技術個別記錄每棵樹的吸碳量,有數據,讓企業能在永續報告書具體呈現,也有助於企業在未來換算成森林碳匯(指植物體內二氧化碳的進出量),達到碳中和目標。

認養1棵樹,達到多贏效果:消費者有感、企業能減碳。

但,他們既無數據系統,也不是種樹專家,唯一有的是整合數據與客戶的平臺,別人難道學不走、抄襲不來嗎?

獨到的商業創意,成爲他們的護城河。

不讓做永續像把錢丟水裡

提供解決方案、效益最大化

「他們的競爭力其實是來自商業創意,比如,他的名字就取得很有亮點,誰能想到好事,還能拿來交易?跟商業掛鉤?」黃正忠分析。

「我們是有做過評估的:廣告業的核心能耐,是不是能在ESG市場中有競爭力?」羅偉銘說。

一般來說,企業若要執行ESG專案,除了自主減碳外,對於外部在環境與社會面關懷,如淨灘、種樹、幫助弱勢等,往往都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委託執行。

但非營利組織多專注本業,較少思考商業面,自然無法換位思考,如何幫企業創造商業效益?比如,企業委託非營利組織種樹,對方就只專注種樹,相關的行銷、商業創意還是得由企業自己想。

但好事交易所除了提供平臺之外,他們也以服務各大品牌的經驗,替合作的客戶思考怎麼把種樹的效益槓桿到最大。

換言之,他們不只賣樹、不只提供數據,他們是完整解決方案的提供者——替客戶從行銷、公關、商業上,想一套具備創新與創意的ESG計劃,這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力所在。

例如,好事交易所不只讓保時捷認養種樹,還幫忙策畫電動車試駕與生態工作坊,讓試駕車主可以現場學習製作生態瓶(指將樹苗培育在瓶中);車主事後還會收到保時捷加入公民森林計劃在海邊種下的樹苗,用手機觀測這棵樹的成長狀態,並替樹命名。

公民森林讓企業知道,做永續不會只是把錢丟到水裡,它可以保護環境、兼顧商業利益。這讓更多企業主動叩門,找好事交易所一起發想永續創意。

「雖然建置平臺花很多錢,可是光是接後續的永續合作案,其實就賺回來了,」羅偉銘說,今年,種樹的面積,將擴大1倍,超過10公頃以上。

除了種樹,今年,他們還展開新的訂閱計劃「方舟計劃:臺灣油芒保種與復耕行動」,打算在臺東覆育這種低耗水、高吸碳且營養的臺灣原生種穀類油芒,也吸引安聯投信、臺虎精釀等企業加入響應。

商業上的成功關鍵有二:一是洞察市場的痛點、二是大膽提出市場沒有的解決方案。很多人知道其一,卻沒有勇氣做到其二,即便機會上門,也不敢賭。

但在削價競爭嚴重的廣告業中,好事交易所長年磨練出其一,也有膽做到其二,因此他們長出新事業,開出一片森林,讓好事與更多人共享、更多人獲益。

商業週刊18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