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平臺10月上線 碳交所總座田建中:已有不少業者探詢掛牌事宜

環境部7月公告《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後,已於15日正式施行,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28日表示,碳權交易平臺10月上線,業者若透過如汰換高效變頻馬達等申請自願減量額度,經環境部核可後,即可在碳交所掛牌交易,期啓動企業減碳的正向循環。

據瞭解,碳權交易平臺將在10月2日正式上線。田建中表示,目前環境部所核可的自願減量方法論有100多項,目前也有不少業者來探詢掛牌相關事宜,包括電子業、化工類、光電業者、農業等,預期上線後將會有數檔商品上架。就法定功用上,若政府開徵碳費,業者也可以透過購買自願減量額度繳交碳費。

自願減量額度的另一功能,還包括做爲環評的增量抵換。田建中說明,以業者要擴廠來說,大多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若達到要進行環評的標準,假設會增量100萬噸的碳排,環境部將要求有十分之一,也就是要買10萬噸相對應的碳權,並要有十年的規劃,才能通過環評。由於碳費尚未啓動,使得自願減量額度將在環評的增量抵換上,發揮相當大的價值。

至於國內自願減量額度的案例,包括換成LED燈管、汰換老舊鍋爐、降低製程中溫室氣體對環境的破壞等具減碳效益的措施,經過環境部核可取得自願減量額度,即可在碳交所交易。由於自願減量額度是排放量2.5萬噸以下的業者即可申請,就是賣方;大公司若要擴廠進行環評就要買額度,即是主要的買方,碳交所就是扮演撮合及推動的角色。

而業者在購買自願減量額度時,因爲碳有價,也可以自己評估是否在廠房設計時,透過增加雨水收集或設置太陽能板等方式漸少碳排,評估設置效益或是採用購買方式。而賣方也可以因爲有了收入,持續提高在減碳的作爲,希望透過這樣的模式啓動正向循環。

至於購買國際碳權部分,國內業者主要因應大客戶的需求,身爲供應鏈的一環,必須符合大企業對淨零的需求,對業者來說是「被自願減量」。田建中說明,目前全球與碳有關的國際標準包括RE100、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以及去年底才發佈的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用碳權的方式達到某一程度的淨零轉型目標,證交所加入的就是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也在碳交所的協助下,成爲全球第一家通過ISO 14068-1認證的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