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與實作/也有學校超前部署 學生不再紙上談兵

高中自然科探究與實作是新課綱重頭戲,卻有不少學校沒按課程計劃走。但也有學校早在新課綱上路前就超前部署,不僅召集自然科教師跨科共備、整建校園空間,也有教師發現,探究與實作讓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也讓非資優班學生有機會挑戰科展,課堂中培養出的探究精神,成爲學生因應未來社會的必要能力。

走進臺北市師大附中這學期由物理、地球科學跨科協同的探究與實作課,有學生手持紙箱控制外在光源,或讓手電筒隔着有色玻璃紙,探討光源在不同介質中的散射情況。另頭也有學生正上網查資料,並將當週實驗結果記錄在附中自創的「探究與實作筆記本」中,確保每週實驗結果都被確實登載。

爲了這門課,師大附中教務主任陳雅萍早在新課綱上路前,便召集自然科教師討論授課方案,也同步將部分校內空間整建成探究與實作實驗室,超前部署替學生準備授課空間。

這門課已上路兩學年,師大附中地科教師王靖華說,探究與實作讓學生不能再是「紙上談兵」,即便教師已預見學生的思考路徑,可能會做出失敗成果,但失敗爲成功之母,錯了纔會知道哪裡要改,「實驗數據不可能總是完美」。

場景移至社區型高中,新北市錦和高中這學期由生物、物理跨科協同教學,前八週由生物老師林志昌帶着學生觀察酵母與不同糖類的交互作用,物理老師則從旁輔佐。即便該班是社會組學生,實驗過程中,學生也不斷找老師問爲什麼,從既定主題延伸出的開放式探究,也成爲這門課的一大特色。

林志昌坦言,過去確實有老師擔憂社會組學生反應不夠熱烈。但他認爲,教師是該門課的靈魂,老師必須「以變應萬變」,這門課帶給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方法與團隊合作,將是學生可以帶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