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長興海洋實驗室:校企聯合,攻關技術與轉化

位於上海崇明的長興海洋裝備實驗室,正在用實踐“趟”出一條校企聯合攻關成果轉化的路徑。

“這一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系統(下稱棧橋系統),是我們基於中船集團的需求來研發的。”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採訪活動期間, 長興海洋實驗室海洋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研究中心負責人、副教授陳衛星告訴第一財經,隨着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設備裝機量迅速提升,海上作業、運輸工作頻繁,基於自主研發的、高度穩定的棧橋系統有很大市場需求。

圖爲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系統。

“目前經初步驗證,我們的棧橋系統可適應4級海況,補償精度超過95%,這大幅提升了人員和貨物在過駁時的效率和安全。”陳衛星說。

陳衛星表示,該棧橋系統的研發進度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目前正在進行海浪環境中的技術驗證,最快預計會在2025年底前推向市場。

長興海洋實驗室船舶數字孿生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員胡小鋒也告訴記者,船舶建造過程中的“小組立建造”一直面臨着多方面難題,如生產作業環境惡劣,面臨高溫、噪音、粉塵;同時,依靠人工建造模式,費時費力,效率較低等。基於此,2019年團隊與江南造船共建了船舶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探索無人化1:1小組立建造生產線,同時進行相關技術驗證。

胡小鋒稱,基於該無人化產線,團隊還自主研製了4套自動化裝備,開發1套軟件系統;現已實現了零件分揀、打磨和裝焊多工序集中,縮短了零件搬運距離,提高了建造效率,小組立生產的環境也更整潔、規範,“這一產線也將在技術驗證完全成熟後交付給企業方。”

圖爲“船舶小組立無人化產線”的標識與分揀裝置。鄒臻傑/攝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除了上述“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系統”“研製船舶小組立無人化產線”案例,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的科研進展還包括:攻關深海採礦關鍵核心技術,研製深水ARV(全海深無人潛水器)裝備系統,設計合成主鏈降解防污型塗料等。

談及上述案例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上海交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海洋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翁振平告訴記者,目前長興海洋實驗室採取的合作模式包括:第一,長興海洋實驗室接受企業的定向委託,併爲其解決產品技術研發中的系統性問題。第二,企業與長興實驗室聯合成立研究平臺,比如,他們與中船集團共建上海海洋裝備前瞻技術研究院,與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共建海底科學與劃界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這一合作會涉及更多海洋裝備領域的基礎研究。第三,是與一些中小企業就某一個技術難點開展合作。

翁振平稱,校企合作過程中,長興海洋實驗室也會在爲解決企業問題的同時,提取具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交回到高校中去研究,繼而從研究中形成更進一步的解決方案,去螺旋式地賦能企業。他表示,長興海洋實驗室最初的定位就是“準工業化”實驗室,搭建海洋裝備技術驗證與示範平臺,並組織交大各學院的工科科學家,開展面向產業化應用的研究與轉化。

“事實上,我們實驗室不僅僅要和長興島上的中遠海運、振華重工、江南造船和滬東中華這幾家央企開展聯合攻關,還要以我們在船用綠色動力方面的技術研究爲基礎,和更多社會主體合作。”翁振平也向記者透露,現階段,一家國內健康漆頭部品牌正在與實驗室溝通,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來研發面向船舶的無毒、無害塗料,“只要有利於技術成果的轉化,我們還將探索更多實驗室的新型運行模式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