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宜居建築 鄰里綠視界
臺中市推動宜居建築的理念也帶動建商共同響應低碳城巿,爲城市打造垂直綠意的新風景。(圖/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2021年10月31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全球年度氣候峰會(COP26),各國領導人就氣候變化應對方案和行動等全球話題展開討論,如何實現零碳排放及溫室氣體減量。面對全球溫室氣體上升課題,臺中市接軌國際,以「永續發展」爲目標訂定「2021臺中市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簡稱VLR)之施政藍圖,達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推出宜居建築政策,以建構城市垂直綠化微生態系統,目標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及減少都市碳排放。
垂直綠化設施及復層式露臺實景圖。(圖/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於108年3月26日訂定,透過立法程序,以免計容積樓地板面積及收取回饋金方式,鼓勵建築開發業者設置垂直綠化,後續收取回饋金補助宜居設施之維護管理費用,達永續經營目標。
宜居設施主要可分爲二大部份:
垂直綠化:具都市叢林之綠化跳島之概念,主要爲垂直綠化設施、雙層遮陽牆體及植生牆體。
垂直鄰里設施:以融合立體綠化跳島之功能設置大樓內垂直鄰里空間,如復層式露臺。
配合臺中市特殊地理環境,及城市紋理串聯成生態網路,以點(宜居建築)、線(都市設計與都市計劃土地使用管制規定)到面(特色生態保育景觀與城市美學)的政策執行,推動臺灣新都市建築的新樣態,成爲具有生態保育價值的宜居城市。
「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自108年3月26日起實施,截至114年1月底,統計建造執照已覈准260案,使用執照已覈准47案,因宜居案增植了10,085棵喬木,固碳當量增加4,944.3公噸,以一座文心森林公園約有1,500棵喬木爲例,約創造了4.5座文心森林公園,而小型社區以平均約20棵喬木計算,約增加336處小型社區鄰里公園,跳脫地面公園形式,促使垂直居住型態也能擁有綠視界,藉由一建案一公園的概念,補足都市內垂直綠化缺少之情形,達到綠化都市環境,亦提升市民的居住環境品質,進一步爲市民朋友提供友善城市宜居生活新選擇。
宜居建築願景圖。(圖/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都發局表示,該辦法發佈迄今已實施近滿6年,爲落實立體綠化之城市願景,並推動綠化植栽引入大樓住家之機制,整合相關科室,雙軌快速推進宜居建築案的併案申請,即送即審,加強宜居建築的參與比例,該辦法已於110年8月5日完成第一次修正,修正內容主要讓喬木在空中綠島中能有適合生長及管理維護之空間尺度,反轉過往爲防弊而限制設計手法之規定、改以靈活彈性的原則,針對宜居設施之設計規定予以鬆綁,豐富設計手法使其具多樣發展性,並規範種植一定尺寸以上之喬木,確認其能茂密生長之可能性,增加都市綠化比例。
本市爲扮演自體空氣清淨機的角色,鼓勵建案增植喬木以吸附空氣中之污染粒子,對幫助減少PM2.5有所助益,減緩都市的綠化能緩和都市內熱島效應的產生,希望未來還能做到都市設計、都市美學及國土計劃三位合一,將河川、綠帶等周邊建物退縮,量體拉高,增加棟距、綠意,並引進風廊與光線,讓每座建築基地都有良好建築配置與適宜的量體造型,透過宜居建築規範至少設置一定規模供社區共用空間及空間樣態之多樣性,增加未來入住居民生活空間之豐富度,拉近社區居民關係,形塑屬於臺中市豐富溫暖人情味的「花園中的城市」,翻倍找回幸福生活。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