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新銀遭詐 金融圈關注 提3面向示警

臺新銀遭貿易商詐騙一事引發金融圈討論,業界人士私下坦言,信用狀相關的詐騙案也曾聽聞,但金額大約數百萬、千萬元左右,臺新遭詐四點九億元應該是金額最高的。銀行業者則認爲,應在三大面向提高警覺,避免這類詐騙案再度發生。

銀行業者說,要注意的三大面向分別是應比對貿商的條件和銀行給予的信用狀額度是否不對稱、貿易公司的人數是否太少、貿商出具的提貨單是否造假。

國內多年前爆發潤寅詐貸案,九家銀行共遭詐貸超過四七○億元,對比臺新案和潤寅案,金融圈人士指出,兩者最大差異在於前者多加了一道擔保信用狀,後者則沒有動用擔保信用狀,而是直接拿提貨單等不實單據向銀行詐貸。

對於國內三不五時就傳出銀行遭詐貸,銀行授信向來奉行所謂的5P原則,其中借款人的財資力、信用狀況等都是重點,是否制度有疏漏?銀行主管表示,這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客戶本來就居心不良」,開始先給銀行一些真實交易的小甜頭,最後來一筆大的詐貸案;另一種則是「客戶後來崩壞」,通常和客戶的財務狀況變化有關,這種最常發生在老字號公司的詐貸案。銀行主管直言,除了5P原則,由於計劃趕不上變化,因此還是得靠其他的技巧阻詐。

以臺新這起詐貸案爲例,金融業人士認爲,光是看資本額三百萬元能獲得買斷信用狀額度累積到一千五百萬美元(約臺幣四點九億),就已經「太超過」,因爲銀行給的買斷信用狀額度根本遠超過這家公司的規模。再者,這家公司只有三、四人,雖然中小企業公司的人數都很少,但背後還有其他工廠等員工,這種公司形同紙上公司,這時就要格外小心。

另外,銀行審閱提貨單時,必須再三比對是否爲「假交易」,例如號稱有一批木材運往越南,但是否爲真?銀行業者說,這都可以直接打電話到船公司去查詢,船公司也有告知是否有該船班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