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的瑪瑙石到宜蘭藝術展 林萬士用藝術與大眾溝通
「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今年3月23日到6月30日在宜蘭美術館展出,共45件作品,創作時間從2010年到2023年。記者陳敬豐/攝影
宜蘭藝術家林萬士在宜蘭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視網膜與石頭」,展出過去10年間創作的油畫與壓克力加工作品,呈現出具有立體感的石頭。這系列作品的契機是他過去到英國尋找靈感,受到泰晤士河牀的瑪瑙石啓發,也希望透過這次展出,加深藝術家與社會大衆的溝通。
林萬士生於宜蘭,今年60歲,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全國油畫展優選、奇美藝術基金會油畫類第一名,1997年赴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學院攻讀視覺藝術研究所畢業。早期作品以油畫爲主,曾在紐約、倫敦等不同藝術展展出,近年風格越發多元。
「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今年3月23日到6月30日在宜蘭美術館展出,由北藝大美術系教授郭昭蘭策展,今天開幕典禮,縣長林姿妙到場祝賀。這次展出45件作品,創作時間從2010年到2023年,以畫布和油彩爲基底,點綴上一顆顆壓克力材料加工繪成的石塊,營造出石頭從畫布上突出的立體效果。
林萬士表示,這次在宜蘭美術館邀請下,和郭昭蘭討論後以過去幾年創作的石頭爲主題。多年前他赴英國,希望從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意境中找到靈感,一天來到泰晤士河畔,看到河底佈滿漂亮瑪瑙石,潛移默化般慢慢激發靈感,開始一系列石頭的創作。
「這些石頭不是特定的石頭,它們可以是任何石頭」。林萬士說,石頭僅是一種抽象的載體,既不是泰晤士河底的石頭,也不是臺灣的石頭。不同的觀衆心中,這些石頭將會有不同的意義;立體的石塊、平面的畫布與觀衆的視網膜形成一種共感,每個人會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觀展體驗。
林萬士不諱言,這種藝術風格較爲前衛,對普羅大衆而言,需要花更多時間接受,但他不會因此改變風格,「反而是很好的溝通機會」,透過這次展覽讓一般大衆身歷其境的體驗,拉近藝術與大衆的距離。這也是他身爲藝術家的堅持,雖然作品本身不傳達特定主題,但作品手法卻展現了藝術家獨特的追求。
「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今年3月23日到6月30日在宜蘭美術館展出,由北藝大美術系教授郭昭蘭策展,今天開幕典禮,縣長林姿妙到場祝賀。前排左起林姿妙、林萬士、郭昭蘭。記者陳敬豐/攝影
本次展出作品以畫布和油彩爲基底,點綴上一顆顆壓克力材料加工繪成的石塊,營造出石頭從畫布上突出的立體效果。記者陳敬豐/攝影
林萬士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一般大衆身歷其境的體驗,拉近藝術與大衆的距離。記者陳敬豐/攝影
作品本身沒有特定主題,不同觀衆心中,畫布上的石頭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記者陳敬豐/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