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洗腎發生率 5年來首降

根據最新出版《臺灣腎病年報》,2020年臺灣洗腎發生率是近5年首度降低,較2019年下降0.6%。圖爲洗腎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素有「洗腎王國」稱號,據統計有9萬名透析患者,人數位居全球第一。但根據最新出版《臺灣腎病年報》,2020年臺灣洗腎發生率是近5年首度降低,較2019年下降0.6%,醫師預估明年還會續降,歸功於「早篩早治」策略奏效,臺灣已轉變爲「腎病正在消失的國家」。

最新出版的臺灣腎病年報顯示,國內2020年洗腎發生率爲每百萬人口525人,相較於2019年每百萬人口529人,下降約0.6%,40到64歲發生人數逐年下降。

臺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日本洗腎發生率在6、7年前出現下降,臺灣趨勢和日本類似。他分析,國內推行各項慢性病照護計劃,有助於延後病人進入洗腎的時間達1到2年;目前臺灣開始洗腎年齡平均爲67.5歲,預計明年數據至少會超過68歲。

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過去慢性腎臟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6位,現已退居第10位,洗腎發生率也下降,可見「早篩早治」觀念已有成效。但臺灣腎病人數推估高達263萬人,相當於每9名成人就有1人,腎臟病防治仍不能掉以輕心。

吳麥斯指出,國內腎病照護量能持續提升,2022年共照護47.4萬名初期慢性腎病患者,末期腎病前期患者照護率也持續上升,2022年已達73.4%。

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大宗原因,約4成透析患者罹患糖尿病。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透過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慢性腎臟病共同照護網,以及去年推行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幫助患者積極控制疾病,有機會讓每個器官在離開人世前都還夠用。

陳宏麟提到,臺灣慢性病高齡化,但病齡長期化,提醒民衆「沒有感覺不代表傷害不在」,三高者、肥胖者、吸菸族、長期服用止痛藥者,都是慢性腎病高風險族羣,應提早介入治療,現在已有很多治療工具,都有助於延緩進入洗腎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