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獻館特展陷僞作疑雲!藝術界:別讓國立館舍淪洗白管道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特展,引發作品真僞爭議。(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文獻館展品遭質疑真僞,藝術界:應建立藝術品通報系統,避免國立館舍淪爲洗白管道。(曾薏蘋攝)

日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倜儻筆墨.大師與大師的內心世界」特展,遭質疑展品真僞;藝科智庫等多個藝術團體昨天召開記者會,痛批政府漠視,應建立爭議藝術品預警及通報系統,正視其爲重大經濟犯罪,避免國立館舍和公辦場館淪爲僞作市場的洗白管道,讓臺灣因此變成山寨藝術品流通的天堂。

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指出,以他們過去對於常玉的研究、出版、展覽等及過去二、三十年經驗與相關常玉研究文獻,歸納出常玉傳世油畫花卉有 133 件、油畫裸女56 件、傳世的油畫作品二百餘件不到三百件,就這些資料比對文獻館展內容可以明確的瞭解,這次展覽二十件署名「常玉」的作品,國史館展覽竟然一次出現數十件贗品,如果是真品市值都在數億臺幣以上,而且幾乎全都依樣畫葫蘆假裝是真品的雙胞胎,實在是大膽粗糙且荒謬。

他說,且國立館舍、官方館舍、宗教團體,竟然被利用成爲僞作市場公然洗白的管道,也有合謀國際詐欺行爲之嫌。

視盟理事長何孟娟認爲此事造成的負面效應令人憂慮,特別是臺灣進入美術館時代,場地出租應有相對應的機制,以及嚴謹專業的展覽規劃和審鑑制度,成立顧問諮詢會議,否則,對視覺藝術工作者和國家形象均有重大傷害。

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提出三大亟需,包括建置《材料物質比對資料庫》與《人才資料庫》、建構鑑定與鑑價專業人員之職能標準、文化部應定期舉行工作會議,政府對民間從事藝術品鑑定鑑價事務,應負有監管之責。

從事畫廊業35年的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表示,臺灣的法律漏洞助長僞作橫行,也讓檢舉違法情事變得「無法可循」,這將使得臺灣變成山寨版藝術品的天堂,讓發展已步上軌道的臺灣藝術產業倒退成第三世界。

國史館與文化部今日未派員出席記者會,提出文字說明表示,針對特展可能涉及僞作展出爭議,本館深表遺憾,對社會大衆及藝文界亦感抱歉。本館除責成臺灣文獻館發佈澄清聲明外,亦請該館檢討相關作業疏失,目前相關行政調查程序尚在進行中,在檢討報告未完成前,未便對外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