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聽力篩檢超車他國 人工電子耳給付卻落後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18日出席國健署聽力篩檢記者會。(國健署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臺灣2012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這在全球只有5分之1的國家做得到,篩檢率高於許多國家,但給付卻跟不上國際。醫師指出,目前健保僅針對雙側嚴重聽損患者植入人工電子耳,單側嚴重患者、雙側中重度患者被排除在外,呼籲政府繼續努力,給予更多支持,讓孩子的聽力獲得更好的保護。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聽力年報及Neumann等人的研究顯示,2020年全球有38%新生兒未接受聽力篩檢,且約有3分之1國家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僅41國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達85%以上,佔全世界國家的5分之1。

兒童聽力損失若未及時發現與處理,將影響語言發展及社交互動能力,而聽力損失相對其他疾病隱形,家長難以透過日常觀察發現問題。因此,各國致力推動全面聽力篩檢。我國自2012年全面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以來,覆蓋率維持在9成以上,近年更超過98%,位居全球最優之列。

「聽力篩檢好,但是給付比人家慢」。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過去10年來目睹篩檢的進步,臺灣聽力篩檢普及率高,比日韓更好更快,在2015年就達到98%,未來除了聽力篩檢,其他如鉅細胞病毒、基因篩檢,也可以協助找出聽損風險。

吳振吉進一步指出,目前健保給付的人工電子耳侷限在雙側嚴重聽損的患者,也就是聽不到90分貝以上聲音者,而單側嚴重患者,以及雙側聽不到70~90分貝的邊緣患者,則無法適用。針對後者,歐美國家及日韓會先使用助聽器,但若不足,則會給付人工電子耳,臺灣也應該繼續努力,讓孩子的聽力獲得更好的保護。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過去健保署僅給付單耳人工電子耳的植入,去年將給付擴大至雙耳,一年治療445名病患,支出約2.64億,並不便宜。現在的給付是以雙側聽力嚴重受損者優先,還設有年齡的考量,限制在18歲以下。如有調整的需求,歡迎醫學會提出,健保署將依成本效益、參考其他國家的給付條件,研議是否擴大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