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麝香貓不吃咖啡豆 生多所10年監測:族羣往高海拔移動

▲農業部公佈臺灣麝香貓10年監測成果。(圖/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記者楊惠琪/臺北報導

臺灣麝香貓因習性敏感、行蹤隱蔽,國內活動記錄罕見,少有人親眼目睹真面目,被野保界稱爲「神秘的哺乳類動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歷時10年追蹤監測發現,因爲棲地干擾等因素,麝香貓逐漸往中高海拔處移動,推估已有穩定族羣。至於臺灣麝香貓是否跟印尼一樣產咖啡?生多所說,臺灣麝香貓以齧齒類、昆蟲等爲主食,不吃咖啡豆,也呼籲民衆不要購買有動保爭議的麝香貓咖啡。

生多所今舉行記者會發布10年來麝香貓族羣活動的監測結果。生多所副研究員蔡繼鋒表示,麝香貓在分類上屬於靈貓科,爲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其體型全長約80至110公分,體重約2至4公斤,是雜食性動物,以齧齒類、昆蟲和蚯蚓爲主,原本主要棲息於臺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區域。

蔡繼鋒指出,雖然麝香貓分佈範圍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度不低,但因其生性敏感、行蹤隱蔽,增加研究難度,傳統調查方式難以直接記錄發現,因此臺灣麝香貓的生態與野外族羣真實狀況始終成謎,過去紀錄僅侷限於少數幾處低中海拔的森林區域。

蔡繼鋒說明,生多所高雄藤枝研究中心在不同海拔梯度系統性設置自動相機樣站,進行野生動物長期監測調查,累計超過30萬個工作小時,早年發現麝香貓僅出現在於海拔1100公尺以下的林道沿線,從2014年起發現首度現身在海拔1600公尺以上地區,2023年後更集中出現在海拔1750公尺以上的山區。

至於臺灣麝香貓是否也產咖啡?蔡繼鋒說明,其實在印尼生產麝香貓咖啡的是椰子貓,與臺灣麝香貓同屬靈貓科動物,但來自不同的屬,兩者分類關係雖然很近,但卻是各自獨立的物種,只是因爲俗名翻譯關係,都統稱麝香貓。

蔡繼鋒進一步指出,臺灣麝香貓以齧齒類、昆蟲和蚯蚓爲主食,不吃咖啡豆,印尼的麝香貓咖啡則是業者爲了產業需求,只餵食椰子貓吃咖啡豆,再把隨糞便排出、無法消化的咖啡豆烘焙成「麝香貓咖啡」,過程相當不人道,會導致動物營養不良、腸胃消化不良,引發動保爭議,呼籲民衆應該避免購買飲用。

蔡繼鋒總結近10年的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在藤枝研究中心轄內海拔1500至1800公尺全年均可發現麝香貓活動記錄,樣區內自動相機多次記錄到不同個體覓食、排遺、以及領域標記行爲,研判已有穩定族羣,但也發現麝香貓開始出現在遠離人類聚落的地區,包含過往不常出現的中海拔霧林帶,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的高海拔區域,主因是棲地干擾因素,讓麝香貓族羣越往高海拔移動。

生多所表示,麝香貓相關生態與分佈模式尚待持續解密,但減緩對棲地的干擾並建立適宜的生態廊道,瞭解不同物種間的交互作用,同時加強流浪動物管理,將有助於確保麝香貓的繁衍存續,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目標。

▲生多所副研究員蔡繼鋒簡報臺灣麝香貓監測成果。(圖/記者楊惠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