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醫陳柏叡:讓醫者仁心的誓言,成爲吹暖兩岸的春風

陳柏叡一家。(受訪者提供)

許多媒體都訪問過陳柏叡這位在福建福州執業多年、積極投入兩岸交流的臺灣醫生。「讓醫者仁心的誓言,成爲吹暖兩岸的春風」,這是他給自己的期許。

從業多年、在福州安家立業,日子照理應該平穩。然而在不久之前,陳柏叡的個人生活遭遇了一些變故。正是因爲這樣的意外,他更切實地看見了兩岸的醫療情況,也更堅定地相信,「兩岸醫療領域是可以互補的,這並不是『官話』,而是現實。」

作爲一名在大陸的臺灣醫生,兩岸醫療領域交流究竟如何?臺灣醫療人員如何看待大陸?大陸醫保與臺灣健保又有何異同?對於這些問題,陳柏叡詳細且直白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一則「天價藥」新聞,引起兩岸討論

2021年,一則新聞引起人們的注意,大陸通過談判,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SMA)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費用從一針近70萬元(人民幣,下同)降至3.3萬元,因此有臺灣患者來大陸就醫——這則新聞打破許多人原先對於大陸看病「一定比臺灣貴」的想像。

因爲臺灣當時規定,「出生12個月內發病確診、且開始治療年齡未滿7歲」者,方可健保報銷「諾西那生鈉」。但許多患者被檢查出患病的年紀都不符規定,這些人都無法獲得健保支持,一針50多萬的價格尋常人更難以負擔。

陳柏叡介紹說,患有SMA、臺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看見大陸「諾西那生鈉」的價格降低,便也在臺灣積極推動、受到媒體報道,今年臺灣也擴大了「諾西那生鈉」健保能報銷的年齡範圍。

這件事讓陳柏叡看見了兩岸醫療交流的一個突破口。臺灣的醫療質量和保障聞名全球,因此這些年臺灣同胞雖然看見大陸的發展,但對大陸醫療的認識仍有太多刻板印象。

「我想進一步推進兩岸醫療交流。與其他行業不同,臺灣醫學佔有非常優越的地位,臺灣醫生羣體有許多人是沒有到過大陸的,對大陸醫療會存在難以打破的固有認知。有些醫生可能有意願來大陸交流,但會怕被立場不同的人『貼標籤』。」

●大陸醫保與臺灣健保,有何不同?

近期,陳柏叡回了一趟臺灣,除了有想打開兩岸交流的「醫師心」之外,更有一個身份——患者家屬。

2022年5月,陳柏叡一家獲評「全國最美家庭」,原先,生活也應該一如既往地平淡,但不久,意料之外的情況來臨。他的兒子確診爲發作性睡病(臺灣稱嗜睡症),這是一種罕見疾病,一開始表現方式爲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無法專注,後來會出現猝倒甚至抽搐的症狀。許多人會以爲這是心理性的疾病,但其實不然,這是需要服藥治療的罕見病。

「很多人可能會問我,你作爲在大陸的臺灣醫師,爲什麼小孩看病要回臺灣?其實,原先也是在大陸看病的,但後來需要更進一步的藥物。回臺灣,是因爲新藥物臺灣上市得更快。」

如今孩子的情況已經穩定下來。也正是在帶着家人就醫的過程中,陳柏叡以「醫師加患者家屬」的身份,看見了兩岸的醫療情況。

「大陸醫保和臺灣健保,其實制度設計的本質就是『因地制宜』。兩岸人口基數不同,所以『戰略』就會不同,去直接比較不太準確。兩岸規則和體量不同,一般情況下,臺灣進口的一些新藥品比大陸更快投入市場,大陸則更有能力研發自己的藥品。」

「臺灣健保應對日常比較容易碰見的普通疾病,含納範圍廣、價格便宜,且醫療服務好,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非常實惠。如果是有些罕見疾病的話,部分藥品會有相關規定,只能在特定人羣內報銷,其他人自費就會很貴。臺灣很難去跟藥商談判、砍藥價。而大陸的優勢是能國產化製藥,且政府能與藥商協商砍藥價。」

對於陳柏叡而言,過去一段時間雖然混亂、難受,但也讓他更確立了「兩岸醫界要進一步交流,才能進步」的信念。

陳柏叡工作照。(受訪者提供)

●開診所還是做科研,兩岸醫學環境大有不同

陳柏叡在北大讀書時認識了許多大陸學霸,其中一位「學霸中的學霸」成爲自己的伴侶。「我考北大,娶學霸回家」是他在演講時常說的一個段子。

在臺灣,不論是哪所大學的醫學院,都需要全臺最頂尖的分數才能進去,醫師有着高收入和高社會地位。大陸的醫學院畢業,學歷可以在許多地方都通用,唯獨回臺灣無法被承認。

當然,也有不少臺灣學生會因爲「比臺灣的醫學院好考一些」,就想不管不顧地來大陸讀醫、以後「賺大錢」,陳柏叡也想提醒臺灣學子,「兩岸大環境不同,醫學生畢業後發展是不同的,不要用臺灣的情況來衡量。」

「在臺灣,學醫畢業之後去大醫院待幾年,自己開診所賺錢,這是普遍的想法。而大陸扶持公立醫院,民衆生病仍主要去醫院而非診所。所以臺灣人在這裡讀醫畢業後,會跟大陸同學一樣,去公立醫院服務。大陸公立醫院的醫生普遍都得不斷做科研、發論文、甚至當導師帶學生,纔能有更好發展,所以終其一生,都得不斷做研究。而在臺灣則不然,臺灣醫學生比較多是『熬幾年,就去開業賺錢』,但在大陸並不如此。」

談及兩岸醫學領域交流的未來,陳柏叡說,臺灣醫學領域人士這些年也正在逐步認識大陸。固有印象,並非牢不可破。

「醫師都有自己的本心,這是能撇除政治,共同推動進步、造福民衆的領域。『讓醫者仁心的誓言,成爲吹暖兩岸的春風』,這是我認爲兩岸醫師能共同做到的。」(郭雪筠)

(本文來源:「臺胞之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