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調查:幼兒園缺科學探索素材、教保員無法迴應個別需求

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智庫辦公室今(30)日公佈「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幼兒園不只缺乏使用自然科學探索素材,更欠缺安撫情緒相關教具與空間安排,另外,針對教育現場方面,建議政府可參考其他國家,如英國(1:13)、澳洲(1:10),降低幼兒園師生比。

根據教育部統計,108學年度5歲幼兒入園比例高達96.2%,顯示臺灣5歲幼兒受教率甚高。臺師大研究團隊這次以36月齡組第三波(5歲)追蹤資料進行分析,包括家長問卷(共調查1,985位幼兒,男1,018位,女967位)及教保問卷(共調查858位幼兒,男430位,女428位;填寫問卷的教保服務人員,男8位,女850位)。

依據該調查由幼兒家長和教保服務人員(公立幼兒園37.6 %,私立幼兒園60.8 %,公設民營1.5 %)所填答問卷分析結果,幼兒在教保品質較佳的幼兒園內學習,其整體發展有較理想的表現,無論是在認知、語言、社會、情緒及身體動作發展上都有顯著較佳的能力,並且有較少的攻擊行爲。顯示教保品質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經常進行(每週3-4次)的教保活動依序爲,讓孩子自己選擇活動、進行體能活動、肢體律動、聽唱手指兒歌、認識生活常見的文字圖案符號、進行手部精細操作活動、師生共讀圖畫書;較少進行的教保活動,依序爲,進行邏輯推理、順序分類/比較活動、玩有規則遊戲玩具、玩扮演遊戲,單純說故事給孩子聽等。

此結果顯示在幼兒園內邏輯、分類等這類教保活動,進行頻率較低於體能律動、兒歌韻文語文活動。研究團隊建議家長在家中也可多提供孩子從事邏輯、順序、分類和角色扮演的遊戲活動機會,例如做家事親子烹飪、以補強孩子在幼兒園接觸較少活動的學習機會。

針對「師生互動」的調查結果指出,幼兒園老師多認爲能教好孩子,而且即使在忙亂的情形下,當孩子出現問題或特殊狀況時,幼兒園老師鮮少對孩子比較兇或沒耐心。幼兒園老師與幼兒常有(一週內3-4次)的互動內容包括,會仔細聽孩子說的話並愉快回應、會和孩子聊過去發生的事,並幫助孩子瞭解他人的想法。

▲右起臺師大人發系主任周麗端、教授張鑑如、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系主任塗妙如、臺師大教育智庫副執行長陳珮英。(圖/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此結果顯示教保服務人員對幼兒多有耐心,能滿足團體層面幼兒的需求,但對幼兒個別化的需求較難顧及。建議多關心教保服務人員在教保工作上的困難,給予支持,也建議家長在家中多與幼兒互動,補強幼兒園教師無法在幼兒園全面照顧幼兒個別需求的不足。

而在教保品質部分,研究團隊則建議政府針對進行頻率較低的教保活動,例如邏輯、分類活動,多鼓勵教保人員在每日例行性活動進行這類活動,以提供幼兒多樣化的學習機會。此外,也建議加強教保學習環境中較不被重視的面向,例如幼兒園在自然素材、科學探索類的素材較少,建議強化教師覺察教保環境中的缺失,培養教師自然、科學媒材運用的能力。

研究團隊最終也說明,從本調查中可看到,教保服務人員較無法迴應幼兒個別化的需求,建議政府可參考其他國家,如英國(1:13)、澳洲(1:10),降低生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