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穩紮穩打,攻取長沙
清廷爲實現其四面堵截,一舉殲滅太平軍於道州的企圖,屢命欽差大臣賽尚阿、兩廣總督徐廣縉等加強長沙、衡州及湖南水陸要隘的防守,在粵桂、湘、贛邊界要地派兵控扼,阻止太平軍向北、東、西突進,又從河南陝西、四川、江西等省調兵進入湘、鄂。太平軍明確了戰略進攻方向之後,便積極準備向長江流域進軍。8月10日棄道州,經寧遠、藍山、嘉禾、桂陽州(今桂陽),於17日攻佔了湖南重鎮郴州(今郴縣)。
太平軍在這一帶又擴軍二三萬人,並將其中數千挖煤工人集中編組爲“土營”,專門擔負挖地道、埋地雷、炸城堡和掘壕築壘等任務,在以後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太平軍佔領郴州後,和春、江忠源率清軍二萬餘人尾隨而來。賽尚阿也自永州移營衡州。由於他調度無方,清廷嚴旨斥責:“該大臣奉命出征一年有餘,歷次奏報軍情,不過派兵尾追,並未迎頭截擊,出奇制勝,所謂調度者安在?”隨即撤消其欽差大臣職務,改命兩廣總督徐廣縉接替太平軍探悉長沙守兵較少,乃於8月下旬由西王蕭朝貴率總制李開芳御林侍衛林鳳祥以下二千餘人,由郴州奔襲長沙。
爲避開清軍主力,奔襲部隊不走耒陽、衡州大道,而繞經永興、安仁、攸縣、茶陵、醴陵,於9月11日進抵長沙南門外妙高峰一帶。這時長沙守城清軍約僅四千人(後即增至萬餘),不敢出戰,緊閉城門°。太平軍未能收到奇襲的效果,只得連日強攻,但因兵力不足,難以奏效。在第二天的攻城戰鬥中,蕭朝貴中炮受傷,不久犧牲。太平天國又失去了一位重要領袖洪秀全、楊秀清等得悉蕭朝貴等奔襲長沙受挫後,便於9月25日棄郴州,率大隊往援。
10月13日趕到長沙時,清軍和春、江忠源和向榮部已先期到達,加上其它各路援軍,敵人兵力已達五六萬人。由於長沙城守漸趨穩固,太平軍失去了乘虛攻取的戰機。加之,清軍擁有三千斤、五千斤大炮,高處轟擊,更增加了攻城的困難。清廷爲加強統一指揮,命新任欽差大臣徐廣縉立即趕至長沙,統籌軍務,先解省圍,然後併力“進剿”。太平軍大隊駐紮南門外,北阻省城,西濱湘江,前有和春、江忠源部阻攔,後有賽尚阿部尾隨,形勢十分不利。10月14日、15日,太平軍連續出動六七千人發起進攻,遭到清軍的頑強抵抗,傷亡甚衆。
17日,石達開率領二三千人渡過湘江,控制西岸龍回潭等要地和湘江中的水陸洲(即桔子洲)並在江上搭造浮橋,使東西聲勢聯絡,初步改變了兵力密集城南一地,難以展開的被動態勢。但向榮也跟着率部過江,並於10月31日率兵三千餘人從西岸渡江進犯水陸洲,企圖截斷太平軍的東西聯繫。太平軍埋伏於洲南樹林中,而以零星騎兵佯敗誘敵,待向榮部深入後,伏兵旁岀,抄襲敵後。清軍大敗潰逃,死傷千餘人。向榮乘馬鳧水過江,倖免於死。
11月10日,湘江東岸的太平軍採用穴地攻城法,轟塌長沙南門附近的城牆數丈,突擊部隊二三千人蜂擁而上。負責防守南門的清軍副將鄧紹良率部拚死抵禦。太平軍傷亡數百人,只得後撤。其後,太平軍又多次穴地攻城,由於僅限城南一面,及突擊部隊組織欠佳和清軍防守頑強等原因,均未得手。太平軍在長沙城郊曠日持久地與敵相持,形勢日趨不利,乃於11月30日主動撤圍北上,守城清軍並未及時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