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臺大團隊協助 建構菜寮溪古生態系

研究團隊進行化石標本3D掃描。(左鎮化石園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半世紀前,臺南左鎮菜寮溪三重溪段出土臺灣重要考古成果「早阪中國犀牛」,半世紀來,雖陸續出土象牙、鱷魚牙齒等化石,卻缺乏系統性開挖,左鎮化石園區去年底攜手臺灣大學團隊,重返菜寮溪三重溪段挖掘並進行化石標本3D掃描,期奠定臺灣古生物發展脈絡。

負責執行這項計劃研究的臺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蔡政修指出,目前研究分爲兩大主軸,一是野外採集化石、二是將左鎮化石園區收藏的化石標本3D掃描分析,爲期1年,近2個月已展開3次挖掘,仍可見許多大型化石如犀牛牙齒、鱷魚牙齒等,此外,也希望能找到小型如鳥類化石,有助建構古生物重要生態系。

蔡政修提到,目前研究獲得初步成果,他從2年前開始分析早阪犀牛,多項研究指向廣爲人知的中國犀牛早阪亞種,是臺灣特有種的犀牛,但他也說,相關研究持續進行中,仍將再比對、判讀更大量化石標本,提出學術論證後「正名」。

左鎮化石園區指出,該計劃重返半世紀前發現早阪犀牛的原始挖掘地點爲起點,瞭解當地橫跨半世紀地層與生態環境演變,菜寮溪三重段河道雖已與1970年代挖掘狀況不同,但蔡政修率團隊挖掘,仍陸續發現化石。

左鎮化石園區補充說明,這項研究成果將於2024年由臺南市政府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大學攜手合辦特展呈現。此外,此次也藉由該團隊於館藏挑選10件具代表性化石進行3D掃描,建立3D檔案,除從事基礎古生物研究,也有助於日後開發周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