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聯手基建 勝算何在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就在川普宣佈染疫的前兩天,臺美雙方在行政院共同宣佈,雙方已在9月17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臺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這個合作架構,志在透過融資與基礎建設,扶持印太及拉美地區的國家,頗有和習近平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一帶一路」較勁的味道。

倡議於2013年的亞投行,創始會員國多達57國,法定資本額1000億美金,且全球多數後進開發國家都已納入「一帶一路」策略中,不知東施效顰的臺美合作架構,如何與之匹敵?

這些年來,非但不見臺灣基建工程隊伍援助友邦,國內的基建工程更是弊端屢傳,問題重重。

先說橋樑工程。臺灣新建的橋樑不多,最近的一座是預定2021年完工的金門跨海大橋。倒是過去20年間,斷裂了不少的橋,包括2000年的高屏大橋、2009年八八風災一口斷了9座橋樑,2019年10月1日,南方澳大橋坍塌。這樣的工程品質,美國怎會看得上?反觀中國大陸,過去20年間,完成了杭州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的平潭垮海公鐵兩用大橋等;還囊括全球最高的6座橋樑,包括了第一高的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

次論高鐵。臺灣高鐵於2007年通車,卻比2006年商轉的上海浦東機場到龍陽路站的磁浮列車要晚。臺灣高鐵,系日法混血系統,囿於海島地狹,僅此一條。大陸高鐵師法日法,總里程長高達3.5萬公里,雄踞世界第一,擁有多項自行研發的知識產權,並在高寒地帶、凍土地區興建了高鐵。

再論捷運。50年代,北京即有地鐵,但軌道、車輛與服務品質均屬劣等。臺北捷運板南線開通後,上海一號線隨後開通。在那之後,大陸藉着08年奧運、10年世博會的契機,地鐵飛速發展;近年來,各一、二線城市也陸續完成了都會軌道系統,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臺灣捷運持續緩慢發展,2017通車的桃園機場捷運,耗資新臺幣1200多億,費時20年有餘。列入前瞻計劃的基隆輕軌,爭論3年有餘,至今無法定案。

後論機場與電廠。耗資800億人民幣、費時3年多的北京大興機場,已於2019年9月正式營運,這是世界上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機場。反觀臺灣桃園機場三航廈,紙上談兵多年,流標多次,迄今不見它樓起。此外,臺灣的核四廠,吵吵鬧鬧近30年最終落得廢墟一處,數千億資金丟在水裡。兩岸差距,不可同日而語。

基礎建設成敗的關鍵在於技術人才的有無。臺灣基建隊伍,既無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又無效率,而美國的基礎建設,遲滯落後,多年來霸凌非白人地區國家,東南亞、拉美地區屢傳反美示威。臺美聯手進軍基建市場,挑戰素有「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大陸,勝算究竟何在?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