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水試所龍蝦育成率逾7成 錢景看好

水試東部中心突破養殖技術,龍蝦苗的育成率可達7成多。(莊哲權攝)

龍蝦是餐廳高檔水產,但因蝦苗死亡率高,民間養殖龍蝦成功率約僅4成,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突破養殖技術,降低死亡風險,玻璃龍蝦苗育成率達7成多,將來配合魚電共生設施養殖龍蝦,可大幅提高經濟效益,接下來將輔導業者技轉。

水試所東部中心助理研究員鄭明忠表示,龍蝦在蝦卵孵育後進入蜉蝣期,再經過約6個月後脫殼變成玻璃蝦苗,這段期間的人工培育技術全球尚未能突破,臺灣龍蝦養殖多是進口2公分大的野生玻璃龍蝦苗後,再培育成4公分的稚蝦,但是這段期間的幼蝦會互相殘食,加上水質、環境等因素,死亡率相當高,民間養殖的成功率不到4成。

他說,該中心開發「龍蝦玻璃稚蝦中間育成技術」,包括以大型海藻提供遮蔽保護,及投放白蝦苗分散龍蝦玻璃稚蝦的注意力,以降低殘食率,還有水質、飼料的管控等技術,育成率已突破7成,解決了高死亡率風險的問題,有助於降低營運成本,業者有更大的獲利空間。

鄭明忠指出,該中心養殖的龍蝦品種有波紋龍蝦及錦繡龍蝦,其中以波紋龍蝦在市場上較常見,較易取得,價格也較低,透過該中心開發的養殖技術,2公分的波紋龍蝦玻璃蝦苗,2個月即可長成4、5公分大的稚蝦,下游業者取得稚蝦後,只要再培育8至10個月,長大到250到300克的體型便可上市。

東部中心主任何源興指出,龍蝦若養在室外,會因突然的豪雨或颱風造成鹽度下降而死亡,政府正在推動魚電共生設施養殖,雖然室內光線較不充足,但是剛好可以養殖夜行性又高經濟效益的龍蝦,目前已有3組養殖及光電業者洽談技轉。

他說,臺灣的龍蝦多靠進口及海邊捕撈,透過人工養殖,可以取代部分進口,並降低海洋生態的衝擊,達到資源保育的效果,而且養殖龍蝦的生殖腺會提早成熟,因此膏黃更豐富,口感更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