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產機器人逆襲! 「Collibot」槓大陸一哥普渡 55歲董座說話了

女媧創造所研發的服務型機器人Collibot將正式在臺灣上市,迎戰臺灣市佔率最高的普渡科技。(圖/翻攝自普渡科技、女媧提供)

疫情趨緩後,坊間連鎖餐廳出現一種特別的服務生,被民衆暱稱爲「貓型機器人」,往來廚房與餐廳,穿梭於餐桌間,爲民衆送上餐點。這些貓型機器人多來自大陸,但2024年起,一臺名爲「Collibot」的MIT服務機器人也將上陣,「我們自行研發伺服馬達,成本大降90%!」55歲的女媧創造董事長郭柳宗告訴CTWANT記者,自信能正面迎擊挾價格優勢的陸廠。

據104人力銀行公佈的數據資料,2023年11月工作機會達104.2萬個,與年成長4.2%,工作機會已連續9個月破百萬大關,顯示百萬大缺工成爲常態,其中最缺工的產業是住宿、餐飲服務業。

連帶地,服務型機器人市場需求高漲。研究機構集邦科技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場景也迅速擴展,2023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產值預估爲640億美元,2023年到2028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35%。

臺灣最大服務型機器人代理商甲電國際總經理任介卿分析,臺廠機器人的價格是最大的競爭劣勢。(圖/報系資料照)

「臺灣目前市場主要的商用機器人,多爲中國廠商普渡、擎朗所生產,不可否認,中國廠商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臺廠要拚很難。」臺灣機器人銷售商龍頭甲電國際總經理任介卿告訴CTWANT記者說。

早在疫情初期,醫療院所因人力移動受限,環境消毒作業需求大增,臺灣科技大廠緯創(3231)、微星(2377)曾搶進服務型機器人市場,例如微星推出「AI-UVC消毒機器人」,結合醫護人員工作臺車,隨時隨地進行消毒與潔淨作業。

然臺廠機器人受限於成本問題,迄今未能大幅推廣。據瞭解,一臺臺廠的機器人,平均成本約需要70-80萬元,而中國廠商的售價是30-40萬元。

疫情期間臺廠也積極研發不同用途的機器人,圖爲微星的消毒機器人。(圖/微星提供)

「我們很清楚,機器人的硬體研發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關鍵,因此在成立之初,策略就是『先硬後軟』,先拚降低硬體成本,再增加軟體研發,目前公司約100人中有50人是研發工程師。現在我們的伺服馬達都是自行研發出來的,成本比外購低90%。」女媧營運長張智傑說。

女媧由郭柳宗於2016年成立,初期主攻陪伴型機器人,曾創下2000臺銷售成績,後來轉供教育機器人,推出「凱比」在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銷售居冠。三年前高通舉辦臺灣創新比賽,女媧以服務型機器人蔘賽奪冠後,郭柳宗轉而搶進這塊陸廠獨霸的市場。

對面中國廠商的價格競爭優勢,郭柳宗一點也不擔心。「關鍵技術我們都自行研發,不依賴外部廠商。」郭柳宗告訴CTWANT記者說。據瞭解,機器人最關鍵的零組件是伺服馬達,以日系品牌的價格一顆約需200美元,一臺需要12顆,女媧透過自制,將成本可以比日系品牌低90%。

女媧機器人因爲搭載了自行研發的伺服馬達等關鍵零組件,成本比外購低了90%。(圖/報系資料照)

「女媧今年將上市的服務型機器人Collibot,正在進行客戶驗證。定價部分,一定跟可以跟中國品牌一搏。」張智傑說。

郭柳宗指出,「我們將機器人看作職員的延伸,從硬體、軟體、AI三個層面,讓機器人可以應對各種需求情境,一方面緩解產業缺工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做到服務品質再升級。」

另個競爭優勢是Collibot整體都是臺灣設計、生產。「因爲法令限制,很多地方目前不能使用中國產品,像是政府單位、醫院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卡位的市場。」郭柳宗說。

「相較於中國產品,MIT產品如果在價格上沒有價差,甚至還低於中國產品,那市場的接受度將會明顯增加,加上女媧在機器人市場已有品牌知名度,可以預見市場勢必會有不小變化。」一名大型機器人經銷商說。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