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青春在西部
來源:光明日報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今天,越來越多青年人響應國家號召,奔赴廣袤西部大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從鄉村振興到科技前沿,他們以奮鬥的姿態揮灑汗水,以堅定的信念激昂青春。而西部各省份也錨定發展戰略和地方特色,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政策“組合拳”,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實現與青年人的“雙向奔赴”。
近日,記者深入西部部分省份,記錄青年人紮根西部沃土、書寫無悔青春的壯美篇章。
“城”與“才”雙向奔赴——重慶加快建設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山城重慶這座8D魔幻城市,我讀大學時就很嚮往,沒想到研究生畢業後能如願以償,在這裡找到理想的工作。”說到就業,來自山西太原的王雲至今仍覺得很夢幻。
2024年初,即將從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的王雲,毅然放棄沿海城市多家企業遞來的“橄欖枝”,轉頭來到重慶高新區,入職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開啓了新事業。
當前,重慶正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爲各類人才搭建平臺、創造機會。許多和王雲一樣的有志青年選擇紮根重慶,奉獻青春。
“在這裡,我更有用武之地”
“我研究的是應用密碼學,重慶這家研究院開展的研究跟我的專業很匹配。在這裡,我更有用武之地。”就這樣,王雲在重慶與數據打起了交道。在團隊的幫助下,王雲深度參與了多個項目,逐漸成爲名副其實的“數據能手”。
王雲說:“與其他大城市相比,我們在重慶追求事業發展,生活成本並不高。”今年,大數據研究院新增了8名青年人才,高新區還爲他們提供了就業補貼。
據瞭解,高新區出臺多項人才支持政策,已引育金鳳凰人才500餘名,集聚新重慶各類人才1100餘名,人才資源總量年均增長15%。
“我是一名IT軟件架構師,因‘北斗天樞計劃’受邀入職長安汽車,投身到汽車的數智化轉型浪潮中。”2024年夏天,賀劍懷揣夢想來到重慶,成爲一名信息安全治理副總工程師。
在重慶打造的“渝才薈”應用平臺上,實現了人才認定“智評”、人才服務“智辦”、產才供需“智配”、人才工作“智管”。入職不久的賀劍,通過“計分認定”成爲重慶市D類人才。
向下紮根,讓鄉親少翻幾座山
重慶是一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的直轄市。山區庫區協調發展需要以“人才”爲核心的要素保障支撐。近年來,重慶市打造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支持體系,激勵青年人才紮根山區庫區。大量青年人才奔赴區縣,在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過程中奉獻青春力量。
2月24日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醫生馮曉鵬剛端起飯碗,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馮醫生,急診來了個危重病人,需要立刻手術!”他匆匆扒了兩口飯,抓起外套便衝進雨幕。這樣的深夜出診,於他而言早已是尋常。
家在甘肅省一個小縣城的馮曉鵬,10多年前從蘭州大學畢業後本想進一步深造,然而,一則秀山縣人民醫院的招聘信息讓他動了心。
“秀山遠離重慶主城,醫療資源緊缺,更需要醫生。”想到這裡,他毅然選擇“逆行”。2010年,他和女友一同扎進大山深處的基層醫院。
初到醫院,一臺開顱手術動輒五六個小時,切口長達20釐米。馮曉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翻閱資料、琢磨手法,將手術時間縮短至兩三個小時,切口僅五六釐米。到秀山以來,他主刀近2000臺介入手術,讓許多腦卒中患者重新站起來。
有人問他圖什麼,馮曉鵬說:“當年選擇秀山,是想讓這裡的老鄉看病少翻幾座山。”
“我們都樂意留下來”
首次來渝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可免費入住青年人才驛站一段時間;在渝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可申請入住公租房或保障性租賃住房……一系列強化青年安居保障措施,讓更多青年人才留在重慶。
“還別說,最初,我和村民之間是有距離感的,而現在,我們都成了好朋友,我也成了這裡的新村民。”行走在重慶長壽區龍河鎮保合村的柑橘基地裡,鄭義寶一邊和村民打招呼,一邊和記者交談。
來自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的鄭義寶,2023年7月從紅河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後,奔赴重慶長壽,扎進鄉村振興服務工作。
2024年,長壽區人力社保局啓動“鄉村合夥人”就業創業服務計劃試點項目,鄭義寶在保合村搭建起首個“家門口”就業創業服務站。
“如今,服務站帶動村民1000餘人實現就業。我們還引入近百名青年到村裡發展。”鄭義寶說。
來自河南省息縣的黃建輝從中南大學碩士畢業後,選擇留在重慶巴南區仙池村當村支書助理。他道出了留鄉青年人才的心聲:“這裡有寬鬆的創業環境、廣闊的創業空間,我們都樂意留下來。”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謝禮國說,今年,全市要深入實施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打好見習、培訓、就業、創業“組合拳”,吸引40萬名青年留渝來渝,傾力打造青年西部就業創業首選之城。
夢想在“雲”上飛揚——貴州數字經濟青年羣像掃描
“以前總想着去東部大城市發展,現在發現原來貴州也是數字經濟的沃土!”午後的陽光正好,在貴陽貴安新區磐石科技有限公司,項目運營經理陳子豪正操着一口貴州話和同事們討論新項目的開發。3年前,他從上海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辭職回鄉,如今已成爲公司的技術骨幹。
陳子豪的故事並非個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貴州省數字經濟人才規模總量爲45.32萬人。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核心領域人才佔比超過30%。
在大數據時代的浪潮下,貴州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實力,成爲數字經濟發展的一片熱土。
政策紅利釋放,打造人才“強磁場”
“不瞞你說,貴安新區在大數據這塊兒發展得飛起!”在貴陽大數據科創城青數聚科創孵化基地,記者見到了負責人劉帥詳。
劉帥詳細數起“家鄉的誠意”:“貴安新區對我們這些年輕創業者照顧得很,優惠政策‘一籮筐’,不僅有人才公寓,創業成本也降了不少。”
陳子豪也深有同感。這兩年,他親身經歷了貴安新區人才政策落地開花,見證了團隊從10人壯大到百餘人。
走進貴州數據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實時數據在電腦屏幕上閃爍,彭海林正忙着將碎片化的資源進行收儲與整合,形成優質高效的資源資產包。2021年,在海外從事數據資產研究的彭海林,被貴陽大數據科創城的產業生態和人才政策吸引,加入企業擔任數據資產研究院院長。
貴州,這個曾經的人才“窪地”,正憑藉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成爲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產教融合發力,構建人才“孵化器”
在貴州大學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羣學生正在導師指導下專注地進行數據挖掘實驗。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陳玉玲介紹:“我們與華爲、騰訊等企業共建了20多個產學研平臺,目前有2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在讀。”
作爲我國大數據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裡推行“學習+基地+實踐”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致力於培養複合型、實用型的創新人才。
在貴州惠智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純軍表示,目前公司已先後完成了4期大數據產業人才實訓,學員就業率超過90%,“我們推行現代師徒制,一名學生配一名導師,學員成長非常快”。
通過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和實踐案例,大數據人才實訓基地爲數字經濟人才提供了實戰磨礪的舞臺。貴州圖智信息、貴州多彩寶等本地企業也紛紛與培訓機構合作,在提升學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爲他們的職業發展鋪就清晰路徑。
據統計,貴州高校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90%以上,其中超過60%選擇留在本省發展。“以前總覺得貴州缺乏高端人才,現在發現本土培養的人才同樣出色。”貴州一家區塊鏈企業的負責人感慨。
創新生態優化,激發人才“生產力”
智慧工地數字化管理平臺、數智化養護與試驗平臺、交通建設網格化管理平臺……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交流體驗中心,創業者韋瑜正在向投資人展示各類軟件產品和相關整體解決方案。
“初到貴陽高新區創服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讓我十分溫暖。短短15天,我們便決定在這裡紮根。”韋瑜說,從選址落地到資金扶持,園區的悉心呵護讓企業迅速成長,如今企業客戶遍佈四川、雲南等地,並榮獲貴州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稱號。
在畢節市大方縣,小夥兒劉超正在直播帶貨,將家鄉的土豆、魔芋、刺梨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幾年前,他在外務工時萌生了回去創業的念頭。經過一年多的市場考察和電商服務中心的免費培訓,他的電商事業蒸蒸日上,帶動了數百戶農民增收。
近年來,貴州着力優化大數據產業創新生態,集聚優勢產業,培育更多市場主體。僅貴陽大數據科創城就集聚企業1355家,其中大數據相關企業佔806家。
“得益於良好營商環境和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機遇,我們的業務量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從貴州大學碩士畢業後,安徽青年龔博翔與夥伴們在貴陽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創立了貴州溪山科技有限公司。團隊成功開發出“中國天眼(FAST)數據分析系統”,成爲FAST的唯一貴州軟件服務商。
隨着人才集聚效應的顯現,貴州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加澎湃。2024年,貴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數字經濟增速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
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西部,選擇貴州,在大數據產業賽道上追逐夢想、創造未來。
隴梧可棲,有鳳來儀——甘肅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吸引集聚人才
“這幾年,無論是我個人成長,還是單位的快速發展,都一再表明紮根西部也有用武之地,也能產出國際一流的創新成果。”新年伊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所長鄭海學對所裡的青年人說。
2009年,這位青年科研人員結束了出國深造,準備舉家遷往上海。就在那個節骨眼上,蘭州獸醫研究所向他發出邀請,他幾乎沒有猶豫,返回蘭州,帶領團隊全身心投入口蹄疫疫苗的研發中。
辛勤汗水澆灌出了豐碩果實。鄭海學先後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去年又被甘肅省委組織部選聘爲領軍人才進行重點培養。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鄭海學”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快速成長。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甘肅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2.6萬人,省屬企業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4028人……全省人才總量達到236.4萬人,比2018年增長了13%。“孔雀東南飛”的人才流失現象已基本扭轉,“人才西北棲”的良好勢頭正在形成。
建強平臺,構築聚才“強磁場”
良好的幹事創業平臺,對人才最具吸引力。
“選擇蘭州,主要是看重近代物理研究所這個研究平臺,團隊實力強,跟我的研究方向也契合。”2020年,在日本留學、工作8年的邱峰,在國內外多所城市伸出的橄欖枝中,毅然選擇了蘭州。如今,他已成長爲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近年來,甘肅省聚焦共建“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佈局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目前,全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國家級平臺210個、省級平臺997個,爲科研人員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除了做大做強科研院所這類事業平臺,甘肅還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地。
在甘肅省“一企一策”省級重點人才項目的支持下,張掖市金葵花種業有限公司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張掖登海種業有限公司建成“西北科研中心”,源源不斷地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
從蘭州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到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企業創新聯合體到遍佈全省的科創園區,甘肅獨具特色的事業平臺已成爲吸引人才紮根甘肅、集聚甘肅的強磁場。
亮足誠意,打出引才“組合拳”
“參加完集中宣介,讓我感受到家鄉發展的強勢勁頭和招才引智的滿滿誠意。畢業後我願意回到甘肅工作,爲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李欣宇說。
去年秋招季,甘肅省主動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開展甘肅省選調生招錄暨高層次人才引進宣介會,全省14個市州、蘭州新區和80多家企事業單位組團參加,提供崗位近7000個。
“主動出擊”成效顯著,活動共吸引京滬及周邊省市的1萬餘名畢業生到場諮詢,選調生報考人數比上一年增長31.2%,其中北大、清華、復旦三校報考人數比上一年增長58.8%,開啓了“城”與“才”雙向奔赴的友好之約。
近年來,甘肅各地陸續出臺引才政策“組合拳”,爲招才引智“放大招”——
張掖市一口氣出臺高校畢業生“留張來張就業創業專項行動”20條政策措施,3年吸引1.53萬名畢業生在張掖就業創業;
嘉峪關市設立1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對全職引進的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和柔性引進的高端人才給予補助和科研經費支持;
酒泉市成立人才工作事務中心,爲人才提供“一站式”“全鏈條”綜合服務……甘肅不斷釋放的引才誠意,吸引了衆多英才集聚隴原。
深化改革,營建留才“溫馨港”
在定西市,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2023年被引進到隴西縣水務局工作的吉國文,帶着記者去看入住不久的人才公寓。明亮的客廳、舒適的臥室、佈局合理的廚房等讓人眼前一亮,也讓這位年輕人在甘肅找到了歸屬感。
2020年開始,甘肅省委組織部推出“隴原人才服務卡”,對引進人才開展分類服務管理,在就醫保障、免收景點門票、安家補貼、機場服務等12個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開通“綠色通道”,目前全省持卡人才超過1萬人。
人才有活力,創新和發展纔有動力。甘肅緊緊盯住難點堵點精準施策,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創業的動力。
人才管理上,發佈“授權鬆綁”政策清單,推出經費管理、職稱評審、編制使用等8個方面50條政策集成“工具箱”,將省屬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由“事前審批”改爲“事後備案”,近3年累計釋放專業技術崗位2.7萬個;
人才評價上,在全國率先出臺特殊人才職稱特殊評價暫行辦法,對艱苦邊遠地區鄉村專業技術人才,實行單獨評審,2018年以來有6.3萬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獲評高級職稱;
人才使用上,大力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傾斜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長,45歲以下科研人員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比例超過85%;
人才激勵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長期使用權和轉化收益權,明確70%以上的成果轉移轉化收入用於獎勵人才貢獻,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