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疫情班”是求職市場的僞概念

“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應屆生簡直是受不了,沒辦法說”。近日,一名2024屆畢業生髮文,在BOSS直聘上與某物聯公司老闆溝通時,被對方如此回覆。記者向該公司負責人求證,對方承認不接收22屆、23屆、24屆畢業生,並表示“疫情班”是部分企業、老闆間交流的口頭語,現在不少用人單位的確對“疫情班”的學生態度不友好、評價差。

當前的用工市場依舊是個買方市場,用人單位處於擇優挑選員工的地位。在這樣的市場上,既然會有淘汰發生,則必然會有用人標準。這種用於淘汰挑選的標準,可以說是一種用人偏好,也可以說是一種用人歧視。用人單位的選人標準,屬於企業用工自主權的當然內容,只要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輿論不該因爲淘汰的存在而簡單斥責其爲歧視。關鍵在於,該標準本身是否具有科學性,是針對單個的個體還是針對普遍的羣體,又是否的確有助於用人單位更好更便捷地挑選到合適的人才。

舉例言之,好的用人單位對是否畢業於好學校,一般都是有明確要求的,但這不宜簡單認定爲對差學校學生的歧視。因爲從概率上說,能考上好學校的人一般來說相關能力的確更強,而好學校的教學質量一般來說也的確較高。要討論“不接收疫情班”是否涉嫌歧視,首先需要弄清楚“疫情班”到底是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去討論,用人單位和所謂“疫情班”的畢業生,應該如何理性看待。

因爲三年疫情的緣故,最近幾屆畢業生少不了都有上網課的經歷,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也相對更高,這些都是事實。但是,這幾屆畢業生是否工作能力一定更差,則顯然不能一概而論。部分用人單位反饋,“這幾屆大學生分層現象更嚴重,良莠不齊,差的太差,爲避免用人篩選成本,一些用人單位傾向拒絕接收疫情期間畢業的幾屆大學生”。換言之,因爲某些“差的太差”現象的存在,影響了部分用人單位對這幾屆大學生的整體判斷。

問題在於,所謂“差的太差”,是否這幾屆獨有的現象?又是否可以簡單歸因於所謂“疫情班”?

不難看出來,給所謂“疫情班”的畢業生打上較差的標籤,不僅是明顯的以偏概全,而且是典型的錯誤歸因。在個體層面,“差的太差”也許真實存在;但在整體層面,由此推出“疫情班”畢業生更差,從來就不是經得起推敲的科學結論。在現象層面,“差的太差”可能從來都是如此,並非現在纔有的特殊現象;在原因層面,自然也不能歸因於所謂“疫情班”。這個意義上,所謂“疫情班”純粹是一個求職市場上的僞概念,不傲嬌不偏激的理性用人單位,應該能夠分辨以“疫情班”作爲選人標準的荒謬。

對所謂“疫情班”的畢業生而言,應該專注於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主動適應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而不要被所謂“疫情班”之類的標籤打掉自己的自信。求職市場大了,什麼樣的用人單位都會有,原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以“疫情班”選人的用人單位,連基本的理性精神都沒有,大可一笑置之,何必去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他們形成此種偏見的底層緣由,比如上班時間打遊戲、技術崗不會實操設備、給客戶的報價滿篇錯字、打印合同只打一份……你是不是也有?多關注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工作能力,多練練自己的真本事,這比抱怨用人單位歧視“疫情班”要有意義太多了。

文 舒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