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滎經:雲上仙城!
在中國四川西部
有座特別的小城
風景火過它的姓名
這裡有
“亞洲最大觀景平臺”
半城仙界漂浮空中
羣山於雲海中醒來
(該稱號在2009年第9期《中國國家地理》發佈後紅遍網絡;下圖是俯瞰牛背山, 攝影師@雪域修羅)
這裡有
“中國最美楨楠王”
半城紅塵深藏秘境
歲月於暮鼓中入眠
(楨楠爲生產“金絲楠木”的樹種;下圖是千年古剎雲峰寺與平均樹齡超400歲的古楨楠林同框,攝影師@夏雲)
這裡有
“宮崎駿動漫同款森林”
飛鳥走獸歡騰四季
萬物於天地中悠閒
(龍蒼溝天生橋瀑布,攝影師@夏雲)
這裡還有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黑砂器
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遺蹟
全球最大的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
以及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gǒng]桐林
(滎經黑砂使用古老“饅頭窯”進行燒製;請滑動查看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攝影師@書是波&夏雲)
這裡便是
四川滎[yíng]經
川西的東大門
面積不過1800km²的土地
“左手仙界、右手紅塵”
上演現實版的夢幻盛宴
(滎經縣屬四川雅安市,多音字“滎”在河南“滎陽” 讀作“xíng”;下圖是滎 經景點及區位示意,製圖@俊&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那麼,如此美景
因何而成?又是否值得一去?
不妨先跟隨星球研究所
看雲海描摹的神山宮閣
看古道勾勒的時光古色
看凡塵點就的逍遙快樂
(牛背山雲海中的攝影師如“滄海一粟”,攝影師@姜曦)
01
雲海仙源
俯瞰這片土地
宛如一隻巨大的蝴蝶
落在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夾擊口處
複雜的地質構造在此交鋒
緊湊的峰林峽谷構成雙翼
(滎經地形與水系示意,製圖@俊/星球研究所)
右翼輕擡
峰如馬耳的馬耳山,最高海拔2628米
山頂平坦的瓦屋山,最高海拔2830米
綿長雄渾的大相嶺,最高海拔3552米
它們共同撐起右翼的骨架
(請橫屏觀看,大相嶺、馬耳山與瓦屋山同框,攝影師@陶雄輝)
左翼高擡
山脊狀如牛背的牛背山
最高海拔3666米
與其他餘脈撐起左翼的骨架
(航拍牛背山強勁“筋骨”,攝影師@何世海)
蝴蝶的頭部
則在東北方向低垂
海拔約700米的狹小谷地
與身軀高差近3000米
落差之間
來自南方的暖溼氣流涌入
來自高原的寒冷氣流盤桓
雙方碰撞凝結雲霧
山深谷幽不易消散
特殊區域小氣候成型
天地以雲作海,仙境誕生
(請橫屏觀看,衆多名山變成“ 玲瓏盆景”,攝影 師@carefree獅標註@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這股仙氣
時而平緩、時而澎湃
時而沿着山脊攀爬、時而傾瀉而下
圈畫出漂浮的空中世界
(一瀉而下的雲海狀如絲綢,攝 影師@楊志愚)
當霞光暈染天際
由山巔西望,仙山隔雲海撲來
由山巔東望,羣山逐級降低
融入朦朧的天府平原
(四川的高原與平原相對而立,攝影師@柒哥)
這股仙氣
可在冬季的低溫中
幻化出潔白冰雪
製造無瑕的雪域仙境
(雪中牛背山,攝影師@楊志愚)
而絕大多數時候
它幻化成雨
紛紛從空中散落大地
(請橫屏觀看,海拔不過1000米的滎經縣城初晨霧色 ,攝影 師@陶雄輝)
滎經所處的雅安區域
更是中國距海較遠、降水極多的地方
又被譽爲“天漏之城”
滎經南部龍蒼溝是爲“漏心”
年降水量可達2300mm
每年近300天雨聲纏綿、滴滴答答
(霧中龍蒼溝秘境,製圖@俊/星球研究所,攝影師 @王平江)
於是,潺潺溪水
或停留小湖淺潭、或倏忽跌落崖壁
於萬千幽谷中蜿蜒流淌
呈樹枝狀鋪散開來
編織雙翼細微的脈絡
(滎經瀑布,請滑動查看龍蒼溝瀑布雪景,攝影師@夏雲&滎經縣政府辦)
最終
匯聚大河從山口衝出
依次併入滎經河、青衣江、大渡河等
直至橫貫東西的長江之中
(滎經河途徑雅安天全縣匯入青衣江;下圖是遠眺青衣江,製圖@俊/星球研究所, 攝影師@書是波)
洶涌河水蒸騰水汽
又再度助力生成雲霧
經年累月,生靈也沐這股仙氣催化
密林遮蓋超80%的面積
竹葉微溼飄蕩風裡
杜鵑嬌豔盛放雪中
(滎經屬於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森林覆蓋率常年位居四川第一;下圖是龍蒼溝爛漫山花 ,攝影師@夏雲)
花間,蝶飛蜂舞
枝頭,雅雀嘰喳
諸多珍稀獸類棲息山野
更顯原始混沌的未知世界
守護寶貴的物種天堂
(滎經大熊貓,請滑動查看藏酋猴、黑熊、毛冠鹿、小燕尾,攝影師@宋心強 西南山地&吳雨辰&朱暉&何亞寧)
然而
突然闖入的人類
打破了畫卷寂靜的氣息
兩千年風起雲涌、縱橫捭闔
仙境底蘊纔始得沉澱
02
古道仙蹟
阻隔外界的山脈
一邊乾燥少雨、一邊雨潤煙籠
一邊物產匱乏、一邊魚米豐盈
迥異的景色是無形的藩籬
分割迥異的人間
(滎經傳統民居,請滑動查看羣山之西的高原風景,攝影師@段平武&書是波)
伴隨不同勢力擴張
滎經成爲多元碰觸的隘口
四方而至的人披荊斬棘
沿着被霧氣遮掩的山谷
探索出條條通達的路途
(滎經古道鐵索橋,攝影師@王江)
早在戰國時期
涵蓋滎經在內的川西地區
納入中原統治並置名“嚴道”
秦惠文王之弟樗[chū]裡疾
因戰功顯赫受封於此號爲“嚴君”
(2004年爲紀念樗裡疾所建滎經文嚴塔,攝影師@段 煉)
大量人口隨之涌入
愈益繁華的城鎮
與外界的交流逐漸頻繁
一條翻越大相嶺輾轉南亞的小路不斷清晰
是爲後世鼎鼎大名的
“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路線示意,製圖@俊/星球研究所)
唐朝時期
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成就傳奇姻緣
攜帶的中原茶葉隨之風靡
氣候溫潤、土壤微酸的雅安
作爲種植茶葉的天選寶地
造就了以此爲起點、過滎經至康定的商路
是爲“茶馬古道”的主線
(滎經古道路線圖示意,製圖@俊/星球研究所)
憑藉古道交織
滎經宛若川西橋頭堡
凝練文明的光輝、遺落仙蹟的珠貝
有些仙蹟被泥土掩埋
城西古城坪上荒草遮沒殘牆
地下卻有數十萬平方米古墓羣壯觀坐落
(目前發掘的有30餘座;下圖是滎經戰國曾家溝出土文物示意,製圖@王申雯&俊/星球研究所,攝影師@黃強)
帶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寒光未退
代表貴族鐘鳴鼎食的高雅點綴
放眼全國也爲數不多的大型青銅罍(léi)
器壁鳳鳥飛舞、翠綠松石鑲嵌
(青銅罍示意,請滑動查看青銅矛,該矛將成都得名的歷史前推約200年,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書是波&張豔)
大似銅錢、小如鈕釦
刻有奇異圖語的巴蜀印章
或許是邊關流轉的印證
(巴蜀印章,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攝影師@黃強)
撰有“嚴道”倆字的封泥
則是傳遞文書時加蓋的官印
由負責押送貢品、選材林木的官員執掌
嚴道風物繼而出發去往中原
躍入公侯門第、留香君王齒頰
(嚴道長印封泥,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朱子浩)
用紅砂石鑿刻的石棺
直接將市井寫真浮雕立壁
其中以“中華第一吻”最爲驚世駭俗
頭部微側的男性撫摸對方臉龐
深情一吻、魂動古今
(“中華第一吻”,請滑動查看石棺全貌,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書是波)
而有些仙蹟卻早已消散雨中
相傳漢文帝寵臣鄧通
曾在嚴道礦山中冶銅鑄錢
開創中國首個私家貨幣發行機構
家產之多堪稱富可敵國
後世嘆作“多少金錢滿天下,不知更有鄧通城。”
(引文源自宋·李石《鄧通城》;下圖是半兩錢,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四川考古&柳葉氘)
據說東漢時期
任益州刺史的琅琊人[今山東]王陽
巡行治下途中經過嚴道
遙望奇險山路感悟父母給予的生命脆弱
遂辭職卸任抱恙回鄉
同爲異鄉人的王尊接替上位
向着王陽畏難之地策馬向前、勵精圖治
各族百姓被他的信念感化
留下“孝子回車、忠臣叱馭”的故事
(今人行走在古道,攝影師@夏雲)
最日久彌新的仙蹟
依然於古道堅挺
用漢隸書寫的何君尊楗[jiàn]閣刻石
可一窺絲路的無限風光
(何君尊楗閣刻石的發現成爲滎經存在南方絲綢之路的關鍵證據,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滎經縣政府辦)
雖再難尋背夫身影
但由磨石鋪設的小路曲折前行
以供留宿餐飲的驛站、商街樣貌傳統
大小關口迴響陣陣鳥鳴
(滎經古道“背二哥”,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攝影師@王江)
爲請求神明保佑邊城安寧
懸崖峭壁雕成千面佛身
共67龕、237尊佛像歷經風吹雨打
(石佛寺,攝影師@蒲必雙)
當地僧人蒲光
號稱不靠他人自行頓悟的辟支佛轉世
後於瓦屋山坐化
山青林密的滎經
頗合辟支佛“澄澈透明”之心境
數座寺廟串聯古色
特別的辟支佛朝拜路線成型
如開善寺翼角飛翹
蔽日濃陰、山風誦經
(辟支佛屬於佛教的一個稱謂;下圖是雕刻精美的開善寺,請滑動查看檐角,攝影師@劉敬忠&蒲必雙 )
如馬耳山雲峰寺
殿內寶相莊嚴、法態親切
聖地佛國滌盪心靈
(雪中雲峰寺,攝影師@夏雲)
於明末清初遷入的移民
也在此大施拳腳
由甘肅天水輾轉而來的姜氏家族抓住機遇
從事邊茶生產經營
不僅致力於提高茶葉的品質
還研發了有效預防藏區傳染病的茶葉配方
爲表彰姜氏家族的傑出貢獻
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哲蚌寺授以商標“仁真杜吉”
所制藏茶“人神共飲”
(藏茶主要製作工序示意,製圖@漢青&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至姜式家族鼎盛時期
其邊茶產業可佔整個雅安的1/3
名冠西康地區首席富戶
佔地近2000㎡的豪宅楠木生花
(姜家大院始建於明朝中期,後經姜式家族數次改建,請滑動查看更多,攝影師@段煉&斯思)
可是,民國時期
軍閥混戰、外族入侵
遠在西陲的茶商不免受炮火衝擊
1935年,萬里長征的紅軍抵達牛背山泡桐崗
時值大雨滂沱、大批人馬深陷泥淖
敵軍戰機瘋狂轟炸
青山之下忠骨長埋
(泡桐崗紀念碑;請滑動查看爲紀念此戰役中保護毛主席而犧牲的警衛班長鬍長保所建紀念館,攝影師@朱含雄&夏雲)
細雨難消血淚
新時代的仙境畫卷
亟需破繭重生的畫筆
03
凡塵仙居
長期複雜的地質演化
爲滎經帶來豐富礦牀
依靠煤炭、花崗石、林木等資源
人間再次拉開火熱序幕
(滎經顓頊廣場上的熱鬧活動,攝影師@夏雲)
正所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1世紀初,通過將生態優勢轉爲旅遊資源
紅塵仙居終現世人眼前
(滎經大熊貓國際森林探密學校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第一所自然教育學校,攝影師@夏雲)
現代公路替代土路
大橋、隧道顛覆“道阻且長”
從成都出發不過數個小時
便在“天梯高速”盡賞仙境風采
(滎經臘八斤特大橋設計跨度超1000米,最高橋墩182.6米 ,攝 影師@書是波)
南部建起的龍蒼溝景區
森林覆蓋率超90%
爲酷熱夏季降溫
樹影溫馨、白雲治癒
被比作“宮崎駿筆下同款森林”
低頭
潮溼的苔蘚鋪成絨毯
(龍蒼溝苔蘚與沒有葉綠素且不喜陽光照射的“幽冥之花”,請滑動查看獨蒜蘭,攝 影師@鄒滔)
擡頭
高大的杉木筆直衝天
(龍蒼溝原始森林秋色,攝影師@王江)
遠觀
樹叢飛瀉瀑布銀龍
四散霧氣籠罩祥雲
(龍蒼溝疊翠溪瀑布,攝影師@譚維希)
近觀
發達的植被根系
與衆多水潭相映
有的翠華如蓋、有的鄰水顧盼
老樹古藤造化神奇
(龍蒼溝水潭,攝影師@夏雲)
更難得一見的
新生代第三紀留下的孑遺植物珙桐
它在大部分地區早已滅絕
卻幸運地於此繁衍生息
形成目前世界上最大面積野生珙桐羣落
每年四五月份盛春之時
穿越千萬年時光的30萬畝珙桐花迎風飄動
猶如漫天飛舞的白鴿
(該珙桐野生羣落於20 07年才爲人發現,請滑動查看珙桐花近景、珙桐花手繪標本,攝影師@夏雲&姜曦,繪製作者@瑪蒂爾達·史密斯)
森林深處動物停歇
遠古時期,大相嶺中便有大熊貓出沒
2017年,滎經近50%的面積
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
建起世界最大的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
經雅西高速進入龍蒼鎮內
千姿百態的大熊貓雕塑裝飾樂園
(龍蒼溝鎮貊 貊家園,製圖@俊/星球研究所,攝影師@夏雲)
徒步林中
不僅能尋覓大熊貓的遷徙蹤跡
偶遇其他珍稀動物也並非異事
(滎經姿勢優雅的小熊貓,攝影師 @吳雨辰)
與其緊鄰的桌山黑石公園
則是龍蒼溝的另一秘境
亞洲最大桌山巍峨屹立
山下被各色花海淹沒覆蓋
(文中的亞洲最大桌山即“瓦屋山”,爲滎經縣與洪雅縣共有;下圖爲滎經桌山黑石公園鬱金香開,攝影師@王江)
高山的海洋
則在滎經的西北部展布
2009年,一位攝影師偶然攀上牛背山
發現它坐擁觀覽大部分川西名山的“最佳角度”
許多戶外愛好者自此慕名而來
稱其爲“亞洲最大的360度觀景平臺”
(請橫屏觀看,牛背山開發的酒店營地,攝影師@張翔升)
雲海、日出、夕照
雪山、佛光、星軌、雲端杜鵑
共“七絕”勝景火爆網絡
(牛背山星軌 ,攝影師@carefree獅)
除了生態景觀
滎經的底蘊重煥活力
如屢毀屢建的雲峰寺
立下“不收門票、不收高香”的鐵律
文人集聚、聲名遠震
(雲峰寺,攝影師@ 夏雲)
神佛的名號還庇佑着
寺內外近200棵珍貴的古楨楠樹
免於明清時期的大規模砍伐
(遊客與“楨楠王”同框,圖片來源@滎經縣政府辦 )
這種“百年成材”的樹木
出產的木材如玉般溫潤、還散發陣陣幽香
用其製作的傢俱千年不腐
深受古代皇家帝王的喜愛
(“金絲楠木”示意,製圖@王申雯&俊/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滎經縣政府辦&段煉)
如今
它們的數量已極爲稀少
寺前卻有兩棵樹齡高達1700餘歲
要七八個成年人方能環抱、位列全國之最
它們與銀杏、古杉、樟樹等共同生長
被評爲“中國最美楨楠林”
(俯瞰雲峰寺與楨楠林,攝影師@書是波)
傳承古老技藝的滎經黑砂
價格親民、保溫保鮮
走入川渝的千家萬戶
(以滎經黑砂爲主題的沉浸式實景劇場“又見古窯”,用新場景激活老器物 ,圖片來源@滎窯)
手工藝人揮灑靈感
器具風格從樸拙到精緻
高檔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外市場
(星空色的滎經黑砂堪稱極品,圖片來源@滎窯)
現代的生態農業
則讓產業富農落到實處
高山茶園基地建立
生產茶品供不應求
(滎經塔子山茶園風景,圖片來源@滎經縣政府辦/攝影師@王江)
高品質的冷水資源
助力特色冷水魚養殖
開闢內地外貿新路徑
(滎經鱘魚養殖基地,圖片來源@滎經縣政府辦/攝影師@黃剛)
昂揚向上的生活
在仙境中塗抹瀟灑
包容豁達的17個少數民族多姿多彩
(滎經寶峰彝族鄉火把節,攝影師@李寧)
美食同樣兼收幷蓄
人們選取山間的生態食材
製作出爽滑筋道的“撻撻面”
口感細膩的“滎經涼粉”
麻辣鮮香的“棒棒雞”挑動味蕾
(“撻“本來的讀音爲[tà],但在滎經本地人們更喜歡念成[dá],清晨的撻撻麪館裡總會傳來甩面的“撻撻”聲;下圖是精緻的鴛鴦撻撻 面,請滑動查看更多美食,攝影師@段煉&滎經縣政府辦&劉敬忠)
以及
要配上滎經黑砂鍋纔算正宗的
“砂鍋雅魚”
魚湯之鮮、魚肉之嫩
可令所有食客終生難忘
(砂鍋雅魚的豐富配菜,圖片來源@滎經縣政府辦)
熱鬧的廟會
與從早上便開始忙碌的長街宴
是貫穿歷史的共同記憶
清風雅雨、萬種歡笑
讓人瞬時之內即可
上仙境、望煙火、下凡塵
(滎經長街宴,請滑動查看更多,攝影師@朱含雄&黃榮忠)
或許是此類
天然的基調、自由的氣質
格外受年輕人青睞
諸多電影、電視劇也在此拍攝取材
持續打破人們對滎經
乃至對整個川西的固有想象
(2023年熱門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在滎經取景;下圖爲影片粉絲的模仿畫面,攝影師@趙高翔)
04
尾聲
這就是看似無聞
卻熠熠閃光的滎經
低山在此止步
高山於此啓程
濃縮仙界與紅塵的風景
它跨過三重時光
用千萬年的默默堅守
換你此刻的回眸
(牛背山遊客,攝影師@張翔升)
毫無疑問的是
未來將有更多人走入這裡
探索它的雲海仙源
(夏季牛背山,攝影師@夏啓銘)
探索它的古道仙蹟
(滎經古驛站新添古鎮,攝影師@王江)
探索它的紅塵仙居
(請橫屏觀看,朝霞中的滎經縣城超長全景,攝影師@夏雲)
而這也是
它永恆的魅力
一場現實版的夢幻盛宴
人們深愛在歲月裡
人們深情在天地間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周仙仙
圖片:徐鷹
設計:王申雯 地圖: 俊
審校:蘇楠&王丹&孫詩萌&陳景逸
封面、頭圖攝影師 :高一蒙&楊志 愚&夏啓銘
【參考文獻】
[1]《滎經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滎經縣誌.北京:方誌出版社, 2011.12.
[2]滎經縣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滎經年鑑2023.中州古籍出版社, 2023.
[3]陳蜀奎主編. 雅安地區文物志. 成都:巴蜀書社, 1992.09.
[4]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 四川省志·地理志. 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 1996.07.
[5]藺明林.中國古代金絲楠木的地理分佈與變遷[J].紫禁城,2010.
[6]滎經縣地方誌編纂中心編纂. 滎經黑砂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主筆、地圖設計師、視頻剪輯、三維動畫師、圖片編輯、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