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文物還原慘烈甲午戰爭 致遠艦悲壯殉國

今年,是甲午海戰爆發130週年,也是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工作10週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失敗告終,1895年2月,東亞第一艦隊的榮光最終全部消沉於海底。130年後,隨着甲午沉艦文物一件件出水展出,它們實證着戰爭的細節,文物重光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永遠需要我們銘記的思考。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艦隊在鴨綠江口外的大東溝海面與日本艦隊遭遇。爆發了世界海戰史上首次鐵甲戰艦的對決。被燒燬的天幕杆、被炸碎的銅質炮管、變形的子彈,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的展臺上,這些出水文物向我們講述着當時戰爭的慘烈。

山東大學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波表示,有很多水下考古的材料和成果,可能以後會修正我們對甲午海戰的一些認知,比如說致遠艦沉沒的原因。當時致遠艦還是很悲壯的,它是竭盡了全力衝擊對方,然後導致了鍋爐的爆炸,因爲它爆炸的痕跡是從裡往外的。

編輯: 斯雯

責編: 鄧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