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提速拓寬綠色就業空間
綠色,是新職業的一大標籤。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批綠色職業應運而生。目前,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標註的綠色職業已有134個,佔職業總數的8%,包括碳排放管理員、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建築節能減排諮詢師、秸稈經紀人等。近年來,四川成都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的城市品牌,催生了一批綠色職業從業者,爲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火鍋底料如何體現碳中和,向公衆普及“雙碳”知識需要具備哪些職業素養,一線“綠領”們主要做什麼工作……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要求下,與之同頻共振的綠色職業從業者,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貢獻一己之力,是我國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日益完善的教育、培養和實踐體系,則爲他們不斷拓展着新的就業領域和發展空間。
近日,記者在成都市走訪了數家“雙碳”行業企業,採訪了多位綠色職業從業者,從一線工作場景中感受綠色發展源源不斷的活力。
職業品類更多樣
“‘雙碳’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我皆可成爲‘雙碳’理念的踐行者。”拿起手邊的碳中和火鍋底料,中化商務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低碳業務總監賈理櫱打開了話匣子,“這是全國首款碳中和火鍋底料,是綠色低碳與市井煙火的有機結合。該產品的面世充分說明,一蔬一飯,一飲一啄,皆是綠色發展的答案。”
近年來,成都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的城市品牌,踐行“雙碳”理念成爲各行各業的自覺實踐。除了火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首款碳中和雀舌茶葉——蒲江雀舌也來自成都,蒲江愛媛橙則是國內第一個引進“碳標籤”概念的橙子品種。無一例外,上述產品均進行過碳足跡覈算。
覈算農產品的碳足跡,需確保覈算範圍覆蓋種植、採摘、加工、包裝、運輸等全鏈條。超市中凡是貼有碳中和標籤的蔬菜或水果,代表着它們在整個生命週期過程中通過減少碳排放、使用清潔能源或碳抵消手段,實現了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火鍋底料的碳排放涉及生產全過程,一袋500g的火鍋底料碳足跡爲798.33g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原材料環節625.764g二氧化碳當量,運輸環節0.767g二氧化碳當量,產品生產環節171.795g二氧化碳當量。”賈理櫱介紹。
除了“吃”,還有“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成爲每個人的“雙碳”主張。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成都市綠色出行比例高達70%。選擇公交、地鐵等綠色出行方式,可以來到位於天府新區的首個碳匯綠廊——天府中央商務區城市森林碳匯綜合提升項目。項目剛完成竣工驗收不久,綠廊科學配置的44種喬木中,86.3%爲鄉土高固碳樹種。
綠色低碳發展需求正在催生一大批綠色職業人才,職業品類更加多元化。“現在向我瞭解‘雙碳’知識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提問的切入點也越來越專業。”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能力建設部能力建設經理、碳排放管理員張甜甜介紹,2023年11月11日,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成爲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擬定的“雙碳”領域6個專項職業能力考覈項目報名考試機構。因爲熟悉相關業務,張甜甜的手機成爲了“諮詢熱線”。
張甜甜還記得曾接到過一個“有趣”的電話。“聽聲音,對方應該是一名大學生,電話接通後他便問我什麼是‘碳’?”張甜甜反問對方,“你覺得什麼是‘碳’?”對方回答,“是碳水嗎?”張甜甜答,“那麼我們‘減碳’豈不是在‘減肥’?”雙方哈哈大笑。
“我的日常工作還包括組織實施培訓、幫助高校建立綠色低碳專業、配合行業主管部門開展政策宣講。”採訪張甜甜的當天下午,她即將出差去開展與專項能力考試相關的培訓工作。參加培訓或考試的人員就職範圍包括但不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標註的134個綠色職業,涉及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基本覆蓋綠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各個方面。
越來越多跨行業從業者積極參與上述培訓和考試,以提升自身相關素質、適應行業綠色發展需要。獲得《專項職業技術能力》證書對大學生而言,有助於拓寬就業渠道;對高校教師而言,參與學校綠色專業建設時會更有發言權;對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而言,在制定政策時更胸有成竹。專家表示,綠色職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對於增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就業創業、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場景更豐富
不少綠色職業,源於經濟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新需要。當前,成都市正發力打造一批綠色低碳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構建完善的綠色產業鏈和供應鏈,其從業者被人們生動地稱爲“綠領”。
走進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全球第一片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在這裡下線,該產品具有碳排放低、鎘排放少、發電量多、熱損失小的產品屬性,可以實現建築物能源自給自足,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我們工作室要建立起技術‘護城河’,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工藝持續提升。”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發電玻璃事業部副總工程師、發電玻璃創新工作室負責人羅潤介紹,該生產線轉化效率已從研發初期的不到10%,提升至現在的17%,產品類型也從單一的黑色標準雙玻組件,發展到現在的彩色透光、彩色不透光、仿石材等多系列、可定製產品。
隨着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客戶對產品外觀的要求也在提高。“工作室用了近一年時間,不斷改進鍍膜、退火等工藝,進而解決發電玻璃邊緣泛白的問題。”羅潤說。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積極推動建築變“綠”,綠色建築行業實現跨越式增長。《“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要全面建成綠色建築。隨着建築光伏一體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員工程曉倩從質檢崗位轉崗成爲產品售前支持助理工程師。“我需要依據客戶需求對建築幕牆進行設計,力求達到發電效率最大化、幕牆外觀最美觀的目標。”程曉倩說,她所在的工作小組每年參與設計約300個項目,項目數連年遞增。
逐“綠”而行已成爲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以碳中和火鍋底料的生產爲例,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是清洗炒鍋的水,經酸劑沉澱後排放到園區的污水處理站;油煙通過淨化器處理達標後排放。”賈理櫱介紹。
“除了爲企業提供產品碳中和相關服務外,我們還響應國家政策,打造基於採購及供應鏈的碳管理平臺,引導企業主動展示產品碳信息,支持消費者查驗和溯源,以豐富拓展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賈理櫱說,公司的採購環節串聯起成百上千家供應商,推行綠色採購更利於相關企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持續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
就業生態更優化
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碳排放統計覈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通過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對於企業而言,碳排放管理不好,就是成本、包袱;管理好了,就是資產、效益。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啓動以來,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這說明交易主體在不斷增加,也有助於推動企業加快低碳技術的應用和創新。
長期和碳市場打交道的張甜甜說:“2015年我剛到交易所工作時,對‘雙碳’比較陌生,可供學習的資料也不多。隨着‘雙碳’工作持續推進,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不斷強化,全社會綠色轉型步伐加快,產業發展和就業趨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今,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的行業不斷增加,對包括碳排放管理員在內的‘雙碳’人才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我們需要掌握更廣、更深、更細的專業知識,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不少企業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提前謀劃佈局綠色低碳指標的量化和考覈,爲便捷獲得綠色金融服務打下了基礎。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四川省綠色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發行分別同比增長23.7%、43.4%、103%,全省累計發放碳減排貸款277億元。
在成都,獲得金融機構碳減排掛鉤貸服務的企業可以申領碳減排掛鉤貸零碳券,用於補貼貸款利息。“零碳券是政府部門向開展節能減碳建設的有關企業、公共機構發放的定額電子代金券,企業在完成碳足跡認證、碳覈算後可以申請兌現零碳券。”賈理櫱說,打造碳中和火鍋底料或茶葉會產生少量額外成本,零碳券基本可以將其覆蓋。
成都鼓勵和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還有很多。從支持綠色職業從業者的角度出發,成都市雙流區對企業新引進的從事創新研發工作的應屆碩士畢業生、應屆博士畢業生分別給予3.6萬元、10萬元生活補貼。“2024年,我公司共有3名同事申報了生活補貼,其中有一名就在發電玻璃創新工作室。”羅潤說。
成都市創新開展企業人才自主評價,對營業收入、研發投入、納稅貢獻三個指標任意一個達到相應標準的,給予企業自主評定高層次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骨幹人才名額。“2024年我們申報了2名骨幹人才,可獲得相應獎金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便利,這對企業和個人而言都是好事。”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彭小風說。
圍繞產業建圈強鏈有關要求,成都在四川率先將中級職稱自主評審權限下放至民營頭部企業,賦予用人單位更大的自主權。雙流區在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組建了全國首個工程技術新能源專業中(初)級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組建以來,建立健全工作程序、申報要求、監督管理等具體舉措,完善職稱評審專家推薦遴選、抽取專家、信用記錄、責任追究等制度機制,已先後組織6次職稱評審,有效促進了新能源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壯大。”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爲促進“綠色就業”,成都市人社局還聯合6部門組織了“成都市第七屆青年技能競賽”,“碳排放管理員”成爲競賽項目之一,旨在引領帶動綠色新興產業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