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是爲普職分流做準備?家長:"課外作業"必須有
7月24日,“雙減“政策落地,“雙減”政策全稱是《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負擔”包含兩部分: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
其中,有關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部分,《意見》要求明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個別學生經努力仍完不成書面作業的,也應按時就寢。
試想,如果自家孩子經過努力後依舊無法在1或1.5小時內完成所有書面作業,每次都完成百分之六七十,那麼9年下來會是什麼結果?也許50%職業教育的分流指標,就會落到孩子身上。
校內作業怎麼留?好學校這樣做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執行校長馬靜表示,人航是分層佈置作業的,各層的內容設置由老師們教研時研討確定,年級統一設定標準,總體控制作業時間。
分層作業分爲基礎作業與選做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做。
對於學習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老師會與家長溝通,單獨佈置作業,安排特別基礎的讀寫計算類作業。對學習特別突出的孩子,老師也會單獨與孩子溝通,給予適合其水平的拓展作業。
學校定期進行學生及家長匿名問卷,對作業量及完成時長進行調查,認真分析後及時向教師反饋。
如果遇到學生完不成的情況,首先要了解這種情況是偶發還是常態,如果偶發則與學生一起找到原因並及時補上。如果是常態,則調查是羣體性作業量過多、難度太大還是這一層次的作業不適合該學生。前兩種情況,由老師進行作業佈置的調整,最後一種情況,則調整對該生的作業層次要求,並加強對該生的個別輔導,以逐步提升該生能力。
與家長加強聯繫,部分孩子存在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導致作業無法按時完成。這種情況需要進行家校配合,逐步改變學生習慣,提高效率。
上述是北京的頭部學校。如果你身處四五六線城市的普通中小學,還要不要爲作業減負單純地拍手稱快?這是個問題。
的確有不少人一聽“課外作業”就覺得是負擔,一看孩子寫作業時間長就感覺壓力太大。主要出於以下4點原因:
· 課外應該是美好的親子時光,不應該被作業佔據。
· 家長在留作業方面並不專業,學科知識欠缺。
· 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佈置和檢查孩子作業。
· 不是作業越多,孩子的成績就越好。
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長並沒不太受政策影響。一位遼寧鞍山重點小學的孩子媽媽表示,暑假作業就一本,語文數學在一起,必須來點“別的”。自己會給孩子輔導新學期的新知識,額外上個興趣班。的確,低年級沒有書面作業,也不公佈考試結果,自家孩子學習怎麼樣也只有家長自己多費心。
微博上,#家長要不要給孩子佈置課外作業#的話題,一度引發網友們熱議,“雙減”下堅持給孩子佈置“課外作業”的家長不佔少數:
“課外作業”是什麼?爲什麼必須有
事實上,不少人對“課外作業”的認識過於狹隘,認爲作業都是“書寫、背誦、刷題”,不爲考試提分服務的作業,那是作業嗎?那不白做了嗎?!其實,上面提到的校內作業,確實需要專業老師來設計和佈置,不論是內容、量、形式、難度、考查點,都需要有針對性地編排,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要有考覈梯度,審閱批覆也要及時等等。但這就夠了嗎?
其實,“課外作業”比較考驗父母的教育智慧。這裡提一個小問題,與大家探討,也許對家長更好地理解“課外作業”有所啓發:
那些認爲“課外作業”會增加孩子負擔的爸爸媽媽,要知道作業形式會影響對作業負擔的評判。如果校內作業形式較爲單調、重複,如抄寫、朗讀,你會不會讓孩子花大量時間反覆練習?
這種情況,你要不要給孩子佈置複雜一點的“課外作業”?比如,鼓勵孩子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充當“小老師”把當天的課堂知識講給父母聽,記錄一下小動物每天的成長日誌,拍攝自己學跳繩/打籃球的精彩瞬間,或是給孩子提供有意思的物理/化學實驗道具,幫助孩子完成簡單的實驗報告。這些“課外作業”都需要孩子投入大量的自主探究時間和精力來完成。
那麼,比較一下兩類作業,後者比前者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本領,但安排不好也更容易被孩子厭煩,被認爲是過重的“作業負擔”。
那麼這種複雜的“課外作業”,是不是就不要佈置了呢?但這種“課外作業”明明對孩子更有益。這個困境該如何解決?
所以,“課外作業”一定是家長要承擔起來的“責任”。
歷史作家、文化學者沅汰給出了自己非常堅決的態度:沒有“該不該”,是肯定、必須、一定要。
她指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讓孩子學會學習是一個慢長的過程。在孩子學會怎麼自主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始終如一在側的是家長,而不是老師,也不是培訓班。
小學階段,一定要佈置“課外作業”,但目的是學習,不是做作業。這個階段的孩子沒那麼強的自覺性,家長要幫助他們鞏固好習慣,引導對方向。如今小學減負,平時作業和假期作業少得幾乎可以忽略。那麼,家長就要制定長遠和階段目標,綜合各種課外作業內容和形式,如閱讀、逛博物館、看紀錄片、小組討論、示範展示、歸納總結、也可以包括做題等,來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意識、提高興趣和內驅力,適當來點獎勵也是可以的。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後,可以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掌握節奏。此時要不要佈置“課外作業”孩子自己說了算。當然這個過程難免會反彈,但把學習的事交給孩子自己是肯定的,必須的。
學會學習的過程既然是漫長的,就需要循序漸進。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是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堅韌。
國外的“課外作業”什麼樣?
美國,曾變革過傳統的家庭作業內容,稱之爲貼近生活(Real-Life)。這種“課外作業”與學生的個人情況緊密相連,適合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比如地理作業,不是要求孩子們給地圖塗色,背下來首都名字、河流位置,而是鼓勵他們設計好問題,然後去機場、火車站或跟家長、鄰居、好朋友通過採訪,瞭解他們去過哪裡或將要去哪裡,抑或令他們難忘的一次旅行等。一邊問一邊在地圖上找到相應的位置。
調查顯示,87%的學生非常喜歡這類作業,90%的學生反映通過這種作業,切身體會到了在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越發覺得學校是個有吸引力的地方。這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爲他們可以及時發現社會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需要,很自然地認識到今天在學校裡學習就是爲未來生活做準備。
法國,學生會利用課餘時間去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法國公立圖書館18歲以下的人可以免費出入,借書證全市通用,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了極大便利。近些年法國還興起了工業旅遊熱潮,各地工廠企業每年假期裡接待來自各地的參觀者,目的是擴大企業影響,也爲學生提供見習場所。
日本,一位新移民媽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一晚,校車把兒子送到了離家最近的站點。剛下車,兒子就直衝過去撲進我懷裡,死死地抱住我。我想,兒子真是個孩子,只離開一天就想我想得這麼厲害。兒子賴在我懷裡不肯離開,我只好抱着他回家。你知道嗎,兒子當天的作業就是“擁抱媽媽三分鐘”,而且他超額完成了作業。
這些都是“課外作業”,是有別於書寫、背誦、刷題的作業,是不能簡單地用時間、考分、升學來衡量的作業。但他們不是孩子的負擔,也不應該是家長的負擔。一部分家長可以在“雙減”下躺平育娃,但也要看到,一部分家長在養育道路上不斷學習、成長,即便沒有校外培訓,他們會是孩子最好的“課外”老師。因爲他們知道,“課外作業”不是簡單地增加作業量,可以是對校內知識的鞏固和延展,可以是興趣的培養,體驗的豐富,甚至可以是一個美好的習慣,如每天擁抱媽媽三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