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不會說謊,銀行業的緊日子來了
近期銀行業年報的相繼發佈,吹起陣陣“涼風”。原本體感不佳,現在又有了數字作爲佐證,銀行業的緊日子正從預期變爲現實。
淨息差的持續收窄和非利息淨收入的下降,讓商業銀行普遍承受經營壓力。
國有六大行雖然交出了一份看似穩健的年度成績單,但仔細剖析,不難發現其中的隱憂。營收表現的分化現象,以及部分大行營收的下滑,都預示着銀行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在這場行業風暴中,股份制銀行的日子尤爲艱難。它們既無法像國有大行那樣保持穩健,也不如城商行等區域性銀行靈活。業績普遍不佳,營收下滑,成爲了它們的共同困境。
除了業績壓力,銀行業還面臨着薪酬制度的挑戰。隨着上市銀行年報的披露,銀行向員工“反向討薪”的情況浮出水面。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有10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詳細公佈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情況,2023年累計“反向討薪”金額近億元,部分銀行索回金額較上年增加1.6倍。
“反向討薪”不僅是銀行對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更是對銀行業務人員精進業務水平的督促。然而,這種舉措的背後,也反映出銀行業在經營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展望未來,商業銀行的經營壓力似乎有增無減。政策性因素的疊加影響,讓銀行在營收和利潤增長方面面臨多重壓力。而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也將對銀行資產質量產生深遠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如何調整信貸投向,發力新質生產力,控制不良風險,成爲了擺在它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爲了應對這些挑戰,銀行需要主動擁抱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調整信貸投向,同時降低存款利率以緩解淨息差收窄的壓力。然而,這種調整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銀行在風險控制和業務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
金融是一場馬拉松,要有能力經得起長週期的考驗。在這場行業變革中,銀行需要摒棄以規模和速度論英雄的傳統思維,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在業績發佈會上的發言,無疑爲銀行業指明瞭方向。
面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經營環境,銀行需要更好統籌總量和結構、規模和效益、短期和長期、局部和全域、發展和安全。防止經營目標單一化,這樣才能在銀行業的“緊日子”裡遊刃有餘。
數字不會說謊,它揭示了銀行業當前的困境和挑戰。然而,挑戰與機遇並存。在這場行業變革中,只有那些能夠準確把握市場脈搏,靈活調整經營策略,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銀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銀行業的緊日子已經來臨,但這也是一個轉型和升級的重要契機。我們期待看到銀行業在這場變革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