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面對AI的責任

黃仁勳和蘇姿豐數度回臺,造成AI旋風,各行各業都以能和AI掛勾爲榮,投資的朋友經常討論AI股票。AI在基礎硬體方面仰賴電機、材料、物理,軟體則在數學科學。身爲數學老師,我們會關心「面對AI時代來臨,數學老師應該負起什樣的責任」?

有一位熱心的高中數學老師設計了相關的選修課,決心做一些貢獻。對此個人十分欽佩,但是看了內容之後,覺得課名雖然有吸引力,但是實質效果可能有限。要達到對AI實際有用的數學是演算法、線性代數、微積分、機率與統計、優化理論、離散數學、數值計算、信息論、計算幾何等,這些並非高中時能教給學生的。其實,高中的數學正是爲日後這些更多的數學打基礎,教好現有的高中數學就是學生最重要的基礎。

問題是,高中數學老師還能做什麼樣的貢獻呢?

有的,那就是「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工具的素養」。AI是一種很厲害的工具,但在此AI初創時期,它還是有很多侷限,例如ChatGPT就經常給出有瑕疵的回答,我們要有正確使用工具的素養。人之異於禽獸,使用工具是一大特點,而工具並無高級和簡陋之分,重要的是正確使用;高級工具若誤用,輕則無效,嚴重會誤事;簡陋的工具若能善用,也能達到超凡境界。

一○八數學課程綱要的五大理念之一,便是「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工具的素養」。會有這樣的理念,是有鑑於臺灣過去中小學數學教育過度訓練複雜計算。這種訓練使得臺灣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國際上名列前茅,爲國爭光。但也是因爲這樣的訓練,學習較慢的學生早早就不堪折磨而放棄數學(這並不表示他們不聰明),能夠承受的學生則精力被消耗殆盡,無暇作深度思考。計算得快就是數學好,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能好好思考纔是學習數學的目標;每一道計算、每一則數學內容,其重要性是當作練習思考的一個題目。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工具的素養,除了傳統的圓規、三角板、方格紙等,資訊時代的計算機、電腦、網路、多媒體、行動工具等都是有用的工具,其中計算機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費時於複雜計算,再則是養成正確使用工具最便宜、最容易的一個起點。

一○八數學課程綱要出爐之後,六家出版社都配合撰寫「計算機融入教學」的優良教材,高中數學老師也以此認真教學,發揮有效的成果。不過,在所有這些努力下,卻缺了很重要的一角,那就是,教育當局基於不易瞭解的理由,並不願意執行「計算機融入大考」的政策,常聽到的回答是「容易作弊」這一類的理由。這樣的政策使得現場的老師大受挫折,生怕學生的學習和大考不一致,有損學生大考入學的成績。而一些觀望的人更是額手稱慶,認爲幸好不遵守課綱,但卻因此錯失學生改進的機會。

在此,想要呼籲的是,請教育當局再度思考「計算機融入大考」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