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原生世代大揭密/青少年社羣成癮逼瘋爸媽?心理師的殘酷領悟:快50歲感覺快被淘汰

示意圖/Ingimage

「數位原生世代」泛指1990年代中後期作爲起始、2010年代前期作爲結束,在這段期間出生的人又稱「Z世代」,一羣生長於這個世代的高中生們正是心理師張寧羽翼下的關愛對象。曾就職北市大安高工的輔導老師,張寧聊着近十年來各式社羣的編年史,MSN、Yahoo奇摩、Facebook在言談間竄出,卻彷彿已成上古時期的語言,消散在時代的巨輪下,然而這些都僅僅不過是10年間的流變。

「青少年攜手3C vs. 家長」乍聽之下是個複雜難解的課題,他認爲這需從「世代差異」說起。

忘記了? 你我兒時都有的「世代差異」

「我現在接近50歲,這兩三年已經感覺自己快被淘汰掉了」,與多數家中有「數位原生世代」小孩的家長年歲相近,爲了與學生打成一片,張寧試着接觸如今Z世代間最夯的社羣「Instagram」。相較青少年可能不用一、兩個小時就上手,他則花了一、兩個月才摸透,「IG跟我這個世代的習慣、思考、跟臉書是不一樣的,那個快阿、短阿,文字不要這麼多阿……」,學生也總是開他玩笑,「老師~~這不是你們老人家用的啦,這是我們年輕人用的」。

張寧直言,這樣的現象呈現的是世代之間,在生活、習慣上的落差。這個落差在他的世代有沒有?「有,自己年輕時也確實覺得上一代,大概是民國三、四十年的父母那一代,甚至是更老的爺爺、奶奶,都會發現每個世代間生活環境、經驗上是不同的」。

至於當下的「數位原生世代」,張寧認爲社羣就是他們「接觸世界的方法」。

數位世代來臨 家長的首要任務

張寧表示,每個世代的父母跟老師都要做同樣的事,要去理解「時代的脈絡是什麼」,去知道這個時代正在長出什麼新的東西,唯有理解孩子正在經歷的變化是什麼,纔不會成爲「倚老賣老」的父母。「我連Instagram都不懂了,更別講現在新的東西我根本就懶得碰,這就是一個警訊」,張寧坦言自己如果沒有當老師,(數位能力)進步可能沒那麼快,許多父母可能礙於工作少了推進的動力,然而懶得碰的本身,也意味着自己與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已經隔出距離。

若心態建立起來,便會產生好的效果,「父母就願意和孩子談」。張寧解釋,所謂談,是能夠靜下心來坐在那邊,去聆聽10句裡面也許7句不懂、3句懂,這對青少年來講有非常大的魅力——我的父母願意坐下來聽我講一些幹話、然後沒有發飆!孩子也可能看到父母笨笨的一面,這時若父母願意聆聽或和孩子討論,也會給他們安心的感覺,甚至當孩子感受到,原來有些事是可以教我父母,都會對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非常加分。

示意圖/Ingimage

社羣世界青少年易迷失 父母可以這麼做

以心理學角度來看,張寧指出「追求自我認同」是青少年在這階段的人生任務,社羣超越了年齡、禮儀、規範的特性,對青少年具有一定吸引力,若孩子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踏入,他們就會碰觸到很多價值觀和學校、父母教的有所牴觸,很容易就會迷失方向。張寧提醒,當孩子進入到網路就是脫離了學校、家庭的範圍,便得面對社會的「法律」,這也是大人要協助孩子去了解,父母必須態度安穩地和孩子談這塊。

張寧舉例,學生在網路上跟心儀的女生有「露骨的言語」,兩個人之間就會有性的拉扯,這時候就會觸犯《性別平等教育法》,可是孩子並不知情,原來那個界線是不同的。在社羣上很容易讓人忘記「我的話是要有責任的、是要能夠對別人負責的」,張寧提醒大人要引導、聆聽、協助孩子思考,家長在理解社會脈動、願意坐下來和孩子聊聊,「孩子被尊重了、孩子學習被尊重,他就可以把這個尊重放在心裡,即便去了社羣裡面,這個尊重也會成爲他的教養」。

小孩就想玩手機給不給? 發揮你的創意

孩子就是抓着手機不肯放,怎麼辦?「那我們先整理一下,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你給你的小孩,什麼樣的模式」,張寧單刀直入地切進父母的疑問,他以老闆與員工的關係形容,當員工和老闆談一個想買的東西,哪種方式最有效,就用這種方法去和子女溝通。張寧也向父母喊話「發揮你的創意」,甚至是可以是讓小孩提出企劃案、行動,然後去評估成效,「這一整份就是現在最夯的『學習歷程檔案』」。

張寧並提醒父母「最糟糕的就是寵溺」,恐讓小孩未來失去適應社會的能力。控制手機使用時間並非以「時長」定義,張寧提供了「過度使用」的客觀標準,當孩子在這個階段「應該要做到的事」,例如學業、正常的生活、不要太晚睡覺、身體OK……等等,這些指標都是可以給父母去衡量的,如果孩子確實都有做到這些、也能夠玩手機,他認爲父母就不用太擔心,反而應該要對「我的孩子是時間管理大師」感到驕傲。

小孩躲進社羣別怪網路 成癮背後的難言

爲什麼有些青少年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社羣上?張寧談到「網路成癮」,許多人可能會落入一個陷阱,認爲從小孩生活中抽離「網路」就好,然而真正需要聚焦的重點其實是「成癮」。爲何會成癮?爲何小孩會選擇逃進網路、社羣世界?這時候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省思,回想孩子在你心中最可愛的那一段時期,如何走到今天,中間一定發生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只是你不以爲意。「當您的孩子網路成癮了之後,請不要慌張,我們要把(眼光)放在成癮這件事,一定要去找專業的人士、醫生、心理師、輔導老師」。

面對「數位原生世代」,張寧認爲父母應建立心態,孩子們在網路上一定有學習跟成長的東西,即便中間有着世代的隔閡,家長要期許自己,除了成爲孩子的朋友,也要善用人生經驗、智慧當一個「顧問」,但顧問其實是個很被動的角色,所以前提是「你要成爲孩子願意來問你的顧問」。不是視小孩的行爲成「問題行爲」,而是看到行爲背後反映的「問題」,張寧感性說道,「其實每個小孩做的每件事,應該都是閃閃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