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新聞媒體的變與不變

媒體失效的年代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着,陳信宏譯,遠見天下文化,380元,媒體

受到網路社羣媒體影響,傳統新聞人員的角色必須從訊息提供者轉化爲更多元的「策展人」角色。圖爲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新聞室。(路透

網路普及後,改變了知識獲取的方式,也意味着媒體型態的演化和變革。原本我們所吸收的資訊必須經過媒體篩選,有了網路之後,個人也可成爲一個媒體。過去,編輯或記者不太需要操心如何與讀者即時互動,理論上也不需碰觸廣告業務,然而時至今日,社羣成爲營收的主力,媒體則不再僅只是訊息提供者,也是直接與社羣溝通的介面。《媒體失效的年代》即試圖描繪「與讀者的關係」、「報導的形式」、「商業模式和廣告」這三件未來媒體從業者必須關心、也必須親身涉入的領域。

關注過近年來新媒體發展的讀者,對於這個結構和說理方式應該不會陌生。書中豐富的案例介紹,以及學界的理論說明,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識補充。若要吹毛求疵的話,不得不提一下本書因翻譯而造成的一些閱讀障礙──書中爲大多數網路上英文專有名詞賦予中文名稱,例如平板電腦用戶耳熟能詳的新聞閱覽軟體Flipboard譯爲(應該沒人使用過的)「菲利博德」,傳訊軟體WhatsApp譯成「華茲艾波」,社羣媒體平臺Instagram則譯爲「應斯特圖像」。無論就網路文體也好、主要受衆的閱讀習慣也好,閱讀這樣的譯文,幾近於折磨。

事實上,許多這類網路名詞都是新創字,原本就很難、也沒必要譯成中文。如若已有官方既定或使用者慣用的中文譯名,諸如「推特」之於Twitter,當然不成問題;但若是英文自創字,實則沒有翻譯的必要。如果讀者不知道AdSense是Google的廣告系統,那麼「廣告智慧」(書中給予AdSense的譯名)這個名稱及其後的說明,更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國內許多同類書籍都有類似的現象,而這個編輯體例上的問題,恰恰正是本書論述的主題之一:從紙本書籍、報紙影音媒體到網路,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勢必帶動編輯臺處理素材、呈現結果的方式跟着改變。

中文書籍在轉換來自跨國網路的西方文化時,更容易凸顯出本書所訴求的時代、媒體與讀者需求之間的差異,以及編輯處理手法上必須照顧到的層面。本書提到《紐約時報》對「數位第一」所下的定義,恰好闡釋了這一點:

在新聞編輯室當中,這個字眼經常用來指稱文章先發表於網路上,然後再印刷出版。不過,在新聞業界以外,數位第一卻是一種全方位的策略。數位第一意指優先要務在於製作最優質的數位報導,不受報紙的侷限。……這種轉型需要從上到下重新思考人事、結構與工作流程

作爲一本以大量範例來定義新聞、解構新聞、解說各個模式與面向,最後再重新描繪網路時代新聞面貌的著作,本書是相當稱職的;但在閱讀中文版時,讀者可能需要突破編輯體例和翻譯上的雙重障礙,最好還能具備網路媒體編輯的經驗或基本知識,較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觀念。

書中的範例無論對於傳統新聞老手或網路媒體新手,都有一定程度的啓發。其中的範例也提供了一些繼續探討的課題,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研究這些個案,瞭解網路媒體在過去卅年的發展下,已展現出哪些和傳統媒體不同的風貌

套句本書作者認爲已被濫用的「策展人」一詞:往後的媒體人不僅必須是決定哪些作者可以展出、如何展出的策展人,也必須是現場的解說員,同時更要對展覽的營收成敗至少負部分責任。

這點並不容易,我們在這方面都需要良師指引或者好的參考資訊。本書除了可以作爲教材以外,原作中譯版以及網路文章表現方式之間的差異與對照,恰好提供了一個最理想而有趣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