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頻造假 專家籲能力辦學

大陸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超過千萬,求職難、招工難現象日益凸顯。圖爲海南大學的一場招聘大會。(中新社)

大陸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超過千萬,求職難、招工難現象日益凸顯,而中央到地方以就業率調整學科系所分佈的措施,迫使部分大學系所面臨招生「存亡」問題,就業率造假的事情屢見不鮮。專家批評此舉催生出部分高校「急功近利」,呼籲應以能力爲導向辦學,並把專業調整的自主權更多交給學校。

《中國新聞週刊》報導,大陸福建、四川等地近日宣佈,將對高職院校系所啓用「末位淘汰制」,即針對連續兩年畢業去向落實率居末位或倒數10%的系所實行限期整改,甚或祭出調減招生計劃、停招的措施。不少業內人士認爲,各地出臺大學系所「末位淘汰制」,是爲解決求職難與招工難並存的問題。

報導指,事實上,按照就業率對系所進行「動態調整」的做法並不新鮮。早在2011年,大陸教育部便發佈通知表示,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系所,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到了2021屆,統計指標由就業率改爲畢業去向落實率,包括協議和合約就業率、創業率、靈活就業率及升學率。

但按照就業率決定系所的去留,也引發不少教育專家的憂慮。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爲,不能簡單地以就業數據定系所的「生死」。他說,因爲就業數據事關高校形象與系所的招生「存亡」,此前就催生出部分高校急功近利,對某些就業情況不佳的專業數據造假的情況。

此外,在熊丙奇看來,進行通識教育的大學,不應完全以就業爲導向辦學,稱這「會把大學辦爲職業培訓所」,強調應以能力爲導向辦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表示,高職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更需要專業設計的自主權,如此才能更好組合資源和調整培訓方案。

熊丙奇另指出,從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看,畢業半年與1年之後的就業情況,實際就業率普遍要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因此「更應關注畢業生中長期的就業情況,這更符合人才培養與就業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