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索·恩2021年出版全書目

100個物品中的德國曆史(全2冊)

[德]赫爾曼·舍費爾 著

陳曉莉 譯

內容簡介

板甲衣、腓特烈大帝的鼻菸盒和1954年世界盃之球這三件物品有什麼共同之處?它們都是德國曆史沉默的見證者。如果說德國曆史由100塊馬賽克組成,那麼它們就是其中的3塊。作爲德國各大博物館的主要代表,赫爾曼·舍費爾把這100塊馬賽克拼接了起來,從而形成了這本內容豐富的書。

這本書通俗易讀,對於對歷史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恰如一個寶箱,總能有新的發現:讀完書中100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就相當於讀完了德國的歷史——它以史前史爲起點,呈現了一幅過去2000年曆史的絢麗全景畫。

作者介紹

赫爾曼·舍費爾博士(Prof. Dr. Hermann Schäfer),1942年出生,歷史學家、國際著名博物館專家、聯邦德國曆史基金會(Stiftung Haus der Geschich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創始主席,由他建立並領導了20年的當代史博物館獲得了無數的讚譽和嘉獎,爲展覽專題和展覽設計樹立了新的標準。

美國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S.格蘭特的故事(全2冊)

[美]羅納德·C.懷特 著

劉洋 譯

內容簡介

懷特(Ronald C.White) 花了七年時間研究格蘭特的生平。在本書中,懷特顛覆了一般人對格蘭特的印象——一個無情的屠夫。他反倒以當代的觀點,重新發現這位總統慷慨、好學、自省的一面。格蘭特是第一個指責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政策不道德的美國總統,並重擬善待印第安人的新政策;他站在國際舞臺的先鋒,看出美國將邁向的新局面,預見與英國的友好關係將會奠定美國在國際上的新位置。他爲美英外交關係打下基礎,甚至協助調停中日之間的爭執。

七年之中,懷特悉心研究格蘭特,發現格蘭特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政治歷史。他的故事高潮迭起,充滿戲劇張力,起起伏伏如一部驚悚故事。十九世紀的人們對他甚爲了解,在他們的眼中,他就站在華盛頓與林肯的左右,然而如同逐漸褪色的老照片,他的榮光隨着歲月淡去。

在《美國的尤利西斯》中,懷特重新向當代讀者介紹這位人物,剝去一切謎團,將這位迷人且神秘的美國領袖,重現在我們眼前。

作者介紹

羅納德·C.懷特(Ronald C.White),懷特是三本關於亞伯拉罕·林肯的暢銷書的作者,包括最近出版的《林肯傳》(A. Lincoln﹕A Biography)。懷特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數百所大學和其他組織,以及葛底斯堡和白宮發表過關於林肯的演講。他是亨廷頓圖書館的研究員,也是華盛頓特區三一論壇的高級研究員。他和夫人辛西婭目前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拉肯納達(LaCañada)。

優雅變老的藝術:美好生活的小哲學

[德]奧特弗裡德·赫費 著

靳慧明 譯

內容簡介

作爲“德國老齡化”跨學科研究小組的成員,奧特弗裡德·赫費看到了世界上許多不同文化所蘊涵的生活智慧,認爲和“保持年輕”一樣,“變老”也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如何步入收穫的歲月,如何最終揮別人生。

赫費糾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老齡化社會的表述不見得總是準確的;人不是因高齡而死,而是死在高齡時,因而以治癒爲目標來要求老年醫學是不合適的……他反對在老年問題中任由經濟因素主導一切,反對老年人和變老普遍的負面形象,並提出了一系列有助於人們對抗高齡時的衰弱,獲得安寧,積累身體、精神、社會和情感資本的實用建議,因爲經驗向我們證明:人們應對變老的力量見於自身,也源於自身。

作者介紹

奧特弗裡德·赫費(Otfried Höffe)生於1943年,爲海德堡科學院、德國國家科學院(Leopoldina)成員,倫理學、社會學、法哲學教授,先後任教於杜伊斯堡大學、弗賴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等,在圖賓根大學成立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並擔任負責人至今,現爲清華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2002年榮獲巴伐利亞文學獎。2009~2015年擔任瑞士人類醫學國家倫理委員會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爲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應用倫理學、康德哲學、亞里士多德哲學、認識論,部分著作已出版中文譯本。

帝國統治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

[德]赫爾弗裡德·明克勒 著

程衛平 譯

內容簡介

帝國的特徵是什麼?帝國秩序潛藏着怎樣的風險,又提供了哪些機遇?突然之間這些問題不再僅僅具有歷史學意義。當今世界,美國所擁有的主導地位在很多人眼裡是一種威脅。規則由華盛頓的政治家們制定,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只管服從規則就是了嗎?還是說存在一種連華府也不得不屈從的統治世界的邏輯呢?

赫爾弗裡德·明克勒在此書中向我們闡明,帝國如何運轉,在歷史的長河中又出現過哪些類型的帝國。作者遊刃有餘地穿行於千年歷史長卷,同時對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做出了精湛的剖析。

作者介紹

赫爾弗裡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教授,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院士。他寫的很多書都已成爲權威學術作品,比如《新戰爭》(2002),《帝國》(2005),榮獲“萊比錫書展獎”的《德國人和他們的神話》(2009),《新德國人》(2016)和《三十年戰爭》(2017)等,這些著作幾乎都曾佔據《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數月之久。赫爾弗裡德·明克勒還曾獲得過多個學術獎項和榮譽,包括阿比·瓦爾堡學術獎、弗里德里希·席德爾文學獎、約翰內斯·古騰堡基金會教授席等。

冷戰的終結:1985-1991

[英]羅伯特·瑟維斯 著

周方茹 譯

內容簡介

1991年12月26日,錘子鐮刀旗最後一次在克里姆林宮上方降下。然而,就在六年前,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當上蘇共中央總書記,並任命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爲外交部長,冷戰似乎會在世界政治中永遠存在。在冷戰結束之前,西方和蘇聯的政治家們均沒有預見到,兩個超級大國經過數十年在安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各領域的鬥爭,會在他們的有生之年結束對峙。同樣不可預知的是,蘇聯政治領導層會實施巨大的內部變革,以及核戰末日的威脅會和平地消失。

藉助開創性的檔案研究,羅伯特•瑟維斯對冷戰最後幾年扣人心絃的調查明確了羅納德•里根、戈爾巴喬夫、喬治•舒爾茨和謝瓦爾德納澤之間的非凡關係,他們在那個全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

《冷戰的終結》展示出一小圈子運籌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堅定地在他們的任期內結束冷戰,不可逆地改變了全球政治圖景。

作者介紹

羅伯特•瑟維斯(Robert Service)是英國曆史學家、學者和作家,在蘇聯歷史,尤其是從十月革命到斯大林逝世時期的歷史領域,著述頗豐。瑟維斯著有十二部專著,包括《間諜與人民委員》(Spies and Commissars);享有盛譽的《列寧傳》(Lenin: A Biography)《斯大林傳》(Stalin: A Biography)和《同志:世界共產主義史》(Comrades: A History of World Communism)。他目前是英國牛津大學俄國史教授、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研究員、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西鄉隆盛與明治維新

[日]阪野潤治 著

沈藝 譯

內容簡介

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明治初年曾任要職,推行多項重大改革,是明治維新的元勳。本書通過相關書信、檔案對西鄉隆盛政治生涯關鍵點進行了剖析,爲讀者樹立了西鄉隆盛“領導日本建立近代國家”的形象。

作者介紹

阪野潤治(1937-2020),1937年生於神奈川縣。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國史專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歷任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千葉大學法經學部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攻日本近代政治史。出版了衆多著作:《昭和史的決定性瞬間》《未完的明治維新》《日本近代史》(以上均爲築摩新書)、《明治民主》(巖波新書)、《明治維新1858~1881》(合著,講談社現代新書)、《自由與平等的昭和史》(編著,講談社選書métier)、《近代日本的國家構想》(巖波現代文庫、吉野作造獎獲獎作品)、《明治國家的終結》(築摩學藝文庫)、《日本憲政史》(東京大學出版會,角川源義獎獲獎作品)、《明治憲法體制的確立》(東京大學出版會)等。

天鵝之舞:普魯斯特的公爵夫人與世紀末的巴黎(全2冊)

[美]卡羅琳·韋伯 著

馬睿 譯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的巴黎,貴婦人組織的沙龍堪稱當時時尚、藝術、高雅禮儀的代名詞,吸引了無數藝術家,甚至王公貴族、政界權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法語和比較文學教授卡羅琳·韋伯以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爲線索,將文學與歷史完美結合,讓虛構與真實相互映照,還原法國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運起落,重現世紀末巴黎的社會面貌和政治思潮。

作者介紹

卡羅琳·韋伯是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法語和比較文學教授;她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職。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罪與美:時尚女王與法國大革命》(2006)和《恐怖與其牢騷:可疑字眼與法國革命》(2003)。她目前住在曼哈頓。

生而爲王(全13冊)

[德]赫爾曼·A.施勒格爾等 著

楊稚梓 等 譯

內容簡介

埃赫那吞、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愷撒、克利奧帕特拉、奧古斯都、尼祿、君士坦丁、查士丁尼、從查理大帝到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中世紀皇帝、薩拉丁、路易十四、威廉二世……這些叱吒風雲的統治者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歷史進程?世人描摹的畫像又是否符合他們真實的形象和性格?

《生而爲王》(全13冊)是索·恩從德國貝克出版社引進的君主傳記系列,篇幅雖短卻是名家寫就,史料紮實,文風活潑,史評均衡而不失鋒芒,尤其指出以今人視角認識和理解這些歷史人物需要克服的偏見。

作者介紹

赫爾曼·A. 施勒格爾(Hermann A. Schlögl)等德國古代史、中世紀曆史和近現代史的頂尖學者。

赫爾曼·A. 施勒格爾是弗賴堡大學埃及學榮休教授,憑藉大量關於尼羅河國度的歷史、文化的專著以及古埃及文獻譯著卓有聲望,最新出版的作品有通史著作《古埃及》(Das Alte Ägypten,2006)、文選《埃及的智慧》(Die Weisheit Ägyptens,2007)等。

德意志理想主義的誕生:席勒傳

[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 著

毛明超 譯

內容簡介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偉大的德國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的早期創作充滿熾烈激情和抗爭精神,是“狂飆突進”運動的傑出代表。隨後席勒和歌德互相砥礪,將德國古典文學推向頂峰。

席勒的作品歌頌人的自由和尊嚴,貫穿着昂揚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在世界文學史和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詩作《歡樂頌》被貝多芬寫進第九交響曲後,更是被全世界人民傳唱。席勒的作品從二十世紀初就開始被譯介到中國,深受中國讀者喜愛。

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描繪了席勒的一生,講述了席勒如何(與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間成爲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顆位居核心的恆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臺:諾瓦利斯、荷爾德林、施萊格爾兄弟、費希特、青年黑格爾、蒂克、布倫塔諾。這部關於一個偉大人物的生平、著作與時代的書,或許正可以開啓一場“席勒復興”。

作者介紹

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德國知名學者、文化大家,1945年生於巴登-符騰堡州羅特維爾市,曾在法蘭克福與柏林學習哲學、文學、歷史與藝術史,獲博士學位,後成爲自由作家,爲德意志思想羣星立傳。曾獲多項文學殊榮,入選德意志語言與文學科學院並榮膺德國一等十字勳章,現任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曾著有《海德格爾傳》《尼采思想傳記》《榮耀與醜聞:反思德國浪漫主義》《叔本華及哲學的狂野年代》等。

達達主義百年史

[德]馬丁·米特爾

邁爾 著

史競舟 譯

內容簡介

1916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小羣藝術家、文學家和戲劇家在中立的蘇黎世創辦了名爲“伏爾泰卡巴萊”的劇團,在那裡很快上演了聞所未聞的表演。雨果·鮑爾迫使自己穿上方尖碑形狀的戲裝,吟唱着無意義的音節;埃米·亨寧斯扮演成預知未來的蜘蛛;理查德·許爾森貝克打着虛構的“黑人詩歌”的鼓點;特里斯坦·查拉指揮着同時發出的咆哮聲中的各種雜音……達達主義誕生了,並且從蘇黎世席捲了全世界。

達達主義的特點在每一個地方都有所不同,因爲達達主義者決定,不從達達中產生新的項目。因此,在杜尚的“現成品”、格羅茨和赫特菲爾德的攝影蒙太奇,以及布勒東的巴黎醜聞之後,達達主義很快就又過時了。但是,它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100年後的今天。

馬丁·米特爾邁爾帶領我們共同參與了許多達達主義式的顛覆,令我們發出一聲聲驚歎,並且向我們呈現了,面對越發撲朔迷離、難以一目瞭然的世界,一羣個性迥異的藝術家如何靈活、絕望而又瘋狂地作出迴應,如何以獨闢蹊徑的理解和驚世駭俗的表現力,將藝術、文學和語言從市民文化意識形態的鉗制下解放出來,直到後者被迫承認自己的苟延殘喘,繼而交出隱藏其中的最後幾分荒誕。那樣一個世界與我們今天的世界相似得讓人容易混淆。

作者介紹

馬丁·米特爾邁爾(Martin Mittelmeier),1971年生,比較文學博士、科隆大學榮譽教授。他是德國最資深的當代文學研究者、出版人之一,發表了大量有關語言學和哲學的著作,如《阿多諾在那不勒斯:一片令人渴望的風景如何變成了哲學》、《沒有寫出的作品:歌德、福樓拜、揚德爾和所有其他作家未抵達之處》;在知名文學出版社盧希特漢德出版社(Luchterhand Verlag)工作多年後,從2014年起成爲自由審稿人和作家。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日]伊藤之雄 著

張穎 譯

內容簡介

伊藤之雄廣泛涉獵書信、日記等原始史料,立足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寫作此書的目的是希望讓讀者認識真正的伊藤博文,理解其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高瞻遠矚的政治理念,備受當時日本嚴峻現實侷限的行動,以及剛強正直、堅強樂觀的性格特點。而回顧伊藤博文的一生,切身感受其成熟自信、高估錯判,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始於明治維新的日本近代鉅變歷程、現代改革,思考日本、韓國之間以及更廣大的地域與歷史維度中,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統治和被統治關係中的人生意義。

作者介紹

伊藤之雄(Ito Yukio),1952年出生於福井縣。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名古屋大學文學系助教授等職,現爲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政黨政治與天皇——日本的歷史22》《元老 西園寺公望——始於古稀的挑戰》《山縣有朋——一個耿直當權者的一生》《明治天皇——秋風雲散天見晴》《昭和天皇傳》(榮獲司馬遼太郎獎)《原敬——外交與政治理想》等,還編著有《原敬與建立政黨政治》等書籍。

伏特加政治:酒精、專制和俄羅斯國家秘史

[美]馬克·勞倫斯·希拉德 著

王進 餘杜烽 譯

內容簡介

在《伏特加政治》一書中,馬克·勞倫斯·希拉德(Mark Lawrence Schrad)認爲,使社會衰弱的酗酒行爲並非與俄羅斯人的基因序列,而是與他們的政治體制密切相關,這種體制長期以來以伏特加作爲統治工具。

通過一系列的歷史性調查研究——從伊凡雷帝到弗拉基米爾·普京,《伏特加政治》呈現了一部俄羅斯的秘密歷史——一部被酒精浸泡的歷史。審視(而不是忽略)酒精在俄羅斯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使俄羅斯的歷史得到了更細緻入微的瞭解:從沙皇們的宮廷陰謀,到蘇聯和後蘇聯領導階層的滑稽醉酒,伏特加從未缺席。

除了這些生動的故事,施拉德仔細研讀了原始文件和檔案證據來回答挑釁性的問題。俄羅斯的統治者們是如何利用酒精來鞏固他們的統治的?沙皇政變中酒精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尼古拉二世帶來不幸的禁酒令是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催化劑嗎?如果沒有酒精,蘇聯能成爲一個世界強國嗎?伏特加政治是如何促進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共產主義和公共衛生的崩潰的?克林姆林宮怎樣才能克服伏特加的障礙帶來更大的社會福祉、繁榮和民主的未來?

透過伏特加酒瓶的瓶底來看俄羅斯的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爲什麼在如今的現代國家已經解決幾乎一個世紀之後,“酒精問題”仍對俄羅斯的高層政治極其重要。事實上,承認和麪對伏特加帶來的毀滅性政治遺產,可能是這一代,以及下一代俄羅斯領導層最大的政治挑戰。

作者介紹

馬克·勞倫斯·希拉德(Mark Lawrence Schrad )是美國維拉諾瓦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兼職古董打字機修理工。他出版的書包括《卑劣觀念的政治力量》(2010)、《伏特加政治》(2014)和《砸碎酒精機器》(2020)。

陀思妥耶夫斯基傳

[德]安德里亞斯·古斯基 著

強朝暉 譯

內容簡介

對讀者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長篇鉅著都是一次終生難忘的閱讀體驗。作家的一生也和他的小說一樣,從內到外充滿了戲劇性,令人爲之扼腕。安德里亞斯•古斯基這部傳記作品是25年以來德語文學界的第一部陀氏傳記。

在書中,他生動地描述了作家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歲因涉嫌政治被捕,在臨刑前最後一刻被赦,僥倖揀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亞10年後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壇;爲躲避債主的糾纏逃往國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賭癮。

古斯基用流暢的文字,回顧了陀氏從反叛到反動的政治立場變遷,以及爲了靠寫作謀生而付出的無數心血。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那些充滿張力的畫面以及對人性的不斷拷問,都在這部陀氏新傳中通過作者的傳神之筆,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作者介紹

安德烈亞斯•古斯基(Andreas Guski),瑞士巴塞爾大學斯拉夫語言文學系教授,德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權威專家,曾撰寫過多部有關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專著。

日本史:律令國家的興衰與武家政權的建立

[英]喬治·貝利·桑瑟姆 著

石傑夫 譯

內容簡介

本書爲三卷本《日本史》的第一卷,講述了日本人的起源,描繪了王室宮廷生活,審視了圓滑的公家與好戰的武家之間的衝突;詳細描述了日本的封建社會,闡釋了它的內部壓力,以及在戰爭與和平時期的行爲表現,尤其是13世紀最後幾十年應對蒙古人來襲。本卷以鎌倉幕府瓦解結束。

日本史:分裂與統一的280年

[英]喬治·貝利·桑瑟姆 著

葛栩婷 餘靜穎 黃霄龍 譯

內容簡介

本書爲三卷本《日本史》的第二卷,講述了新的封建等級制度、內戰波瀾、大家族的興衰,以及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特徵。這一時期,日本與亞洲其他地區加強了聯繫,歐洲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也來到日本。本卷以入侵朝鮮失敗和1615年德川家康在內戰中獲勝結束。

日本史:江戶時代

[英]喬治·貝利·桑瑟姆 著

孫婧 譯

內容簡介

本書爲三卷本《日本史》的第三卷,對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兩百餘年的日本歷史進行了系統介紹,是作者對前現代日本歷史研究的收官之作。這一時期,日本國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視的進步。在德川家康治下,一種維護大名領地的均勢制度被設計出來,後被繼承沿用。內戰結束之後,國家集中力量於發展農業、手工製造業和採礦業。隨着外國船隻到來,日本傳統的孤立政策被打破,第一波闖入者是1790年底的俄國人。此後,日本政府盡力讓外國船隻遠離日本港口,但是在西方勢力的壓迫下,日本開始介入國際事務。

作者介紹

喬治·貝利·桑瑟姆,英國前駐日本外交官和日本近代史學家,出版過多部著作,包括《日本文化簡史》、《日語的歷史語法》(An Historical Grammar of Japanese)、《西方世界和日本》(The Western World and Japan)和《世界史中的日本》(Japan in World History)。

反戰之戰:律師、政客與知識分子如何重塑世界

[美]烏娜·A.海瑟薇

斯科特·J.夏皮羅 著

朱世龍 譯

內容簡介

1928年盛夏的一個炎熱下午,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爲了消除戰爭而齊聚巴黎。當天簽署的《非戰公約》幾乎被世界上所有國家批准。於是,歷史上第一次,戰爭在全世界成爲非法行爲。但承諾轉瞬即逝。

《反戰之戰》將《非戰公約》置於自17世紀至今的漫長曆史中,分析闡述了諸多律師、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爲我們解答了很多重要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反法同盟在處置拿破崙一世的問題上爲何猶豫不決,到底面臨怎樣的法律困境?二戰後爲納粹高級官員定罪爲何困難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類如何從戰爭合理的認知階段走到今天達成反戰共識?置身於各國聯繫更爲緊密的時代,我們應如何應對國際社會上的強權者和不合作者,法律會爲我們提供怎樣的保護?除了法律,我們還能求助於哪些手段?

《反戰之戰》不僅是一部人類戰爭思想的演變史,也是一部讓我們看清今日世界的實戰指南。

作者介紹

烏娜·A. 海瑟薇,耶魯大學法學院傑拉德·C.(Gerard C.)和伯尼斯·拉特羅布·史密斯(Bernice Latrobe Smith)國際法和政治學教授,全球法律挑戰中心主任。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現居於康涅狄格州紐黑文。

斯科特·J. 夏皮羅,耶魯大學法學院查爾斯·F. 索斯邁德(Charles F. Southmayd)法學和哲學教授,法律與哲學中心主任。倫敦大學學院裘恩法理學客座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現居於康涅狄格州紐黑文。

美國優先和美國夢,1900—2017

[美]莎拉·丘奇威爾 著

詹涓 譯

內容簡介

在被美國中心主義籠罩的今天,有必要對美國曆史進行重新評估,本書便是大膽的第一步,也是看清美國激烈政治對立的入門讀物。本書從文化史角度,對“美國夢”和“美國優先”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著述,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內涵、表現和影響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梳理。

今日今時,很多人都在問美國的未來會怎樣,《美國優先和美國夢》提供了一幅不加修飾但富有啓示性的畫卷,揭示出美國曾經歷的一切。

作者介紹

莎拉·丘奇威爾,倫敦大學高級研究院美國文學教授、公衆理解人文學科協會主席。編著多部作品,現居於倫敦。

更多福利

索·恩官方讀者羣現已開通

還未進羣的朋友可掃碼添加小編微信入羣

新書信息、沙龍資訊、特裝本、盲盒、贈書

等一手信息等着你

入羣請加微信:ssapbooks

轉載自:索恩thorn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