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支生物製造主題產業基金計劃設立,萬億產業有望迎來跨越式增長

作爲面向未來最有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生物製造行業備受市場關注。

8月28~29日,由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中國生物製造大會召開。

大會現場開展了系列產業對接和簽約活動,計劃設立首支生物製造主題產業基金,簽約項目和基金總規模達百億元級。

生物製造作爲以工業生物技術爲核心的先進生產方式,正在食品、醫藥、材料、化工及能源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加快滲透。

賽迪研究院的研究顯示,當前我國先進生物製造產業總規模約1萬億元,隨着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合成生物製造等關鍵技術的加速普及應用,傳統行業能夠低成本優化或重塑生產過程,新型材料、產品持續涌現,生物製造產業規模有望迎來跨越式增長。

大會上發佈的《2024生物製造產業發展觀察》(下稱《觀察》)指出,生物製造是將生物體的功能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核心在於利用生物催化劑進行物質轉化和加工。作爲一種新型製造範式,生物製造不僅爲解決資源、能源、環境等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思路,也爲人類健康、材料創新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機遇。

目前,我國生物製造核心產業增加值僅佔工業增加值的2.4%,低於美、歐、日的11%、6.2%、3.2%,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預計未來10年,石油化工、煤化工產品的35%可被生物製造產品替代,生物製造潛力巨大。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將生物製造作爲生物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提出“依託生物製造技術,實現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製劑,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製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向綠色低碳、無毒低毒、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觀察》提到,國家層面政策之外,“十四五”以來,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南、山東、新疆等20餘個省(區、市)出臺了相關支持、規範類政策。北京、深圳、常州、無錫等地均設立了生物製造相關專項基金。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學家趙國屏在大會上表示,要從“賦能基礎研究”和“賦能生物工程”兩個層面“做好當下”。建立健全從基礎研發、成果轉化到應用落地的支持體系,做好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管理,加強科學監管,爲生物製造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陳國強也表示,促進科研成果向產業成果轉化是實現規模化發展的關鍵,高校和科研機構要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要通過技術許可、聯合研發、創業孵化等多種方式,加速科研成果的商業化進程。還需要構建新的產業生態系統,讓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者各展所長,通過集羣化發展模式,實現共同進步,持續挖掘生物製造技術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環境保護、農業發展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觀察》建議,當前需要加快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國家級生物製造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爲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同時,出臺針對性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完善生物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爲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明定和完善生物製造相關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