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高質量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姜 輝
《人民日報》(
2024年12月20日
第 09 版)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20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工程的重大意義、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確了新時代創新工程的方向目標、基本原則、重大任務,爲我們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徵程新起點上,我們要深學篤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創新推動工程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上取得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命題,也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新時代創新工程要更好地承擔起這一凝心鑄魂的戰略任務,爲實現“兩個鞏固”持續努力,爲應對各種意識形態風險挑戰、積極打好主動仗持續努力。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加強對重大社會思潮的辨析引導,旗幟鮮明抵制反對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着力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二是在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取得新成效。這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是新時代創新工程的重中之重。隨着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然不斷豐富發展。要充分運用各學科學術資源,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各學科,深化對這一思想的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和分領域研究,着重研究闡釋標識性概念、原理性理論成果和原創性理論貢獻,着重研究闡釋其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着力研究闡釋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科學體系、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要緊跟黨的理論創新步伐,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堅持“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科學方法,着力從學術基礎、實踐導向、國際視野、歷史維度等方面,講清楚背後的道理、學理、哲理,講清楚蘊含其中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時代邏輯,講清楚這一思想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世界意義,不斷加強對“兩個結合”的研究和把握,持續激發理論創造活力。
三是在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提供學理支撐上取得新成效。歷史和實踐進程從哪裡開始,思想和理論進程就從哪裡開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的最大實踐。新時代創新工程要廣泛匯聚思想理論學術資源,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中國特色、重大原則、重大關係及其顯著優勢、實踐要求、重大意義,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係,等等。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研究,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充分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
四是在立足中國實踐、發展中國理論,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上取得新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實踐,指導它的理論只能是在中國實踐土壤中生長的理論,而不可能是其他什麼理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搞的事業,我們是先行者、探索者,沒有人給我們提供可以採用拿來主義態度的經驗,必須通過理論上不斷探索、不斷突破來指導實踐,並用實踐中摸索到的規律來昇華我們的理論。”要深入研究闡釋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中國製度,把中國經驗上升爲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要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傾向,既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又反對食洋不化、奉西方理論爲圭臬的教條主義;既反對食古不化的復古主義,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內化爲中國學術理論的核心元素、根本方法,持續增強思想引領力、理論原創力、學術影響力,不斷鞏固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
五是在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推動中國理論走向世界上取得新成效。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學術理論,既能科學系統地闡釋當代中國,也能科學系統地闡釋當代世界。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煉出具有引領性、原創性的核心概念、範疇、表述,形成體現東方智慧、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更好把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傳播出去,讓中國學術走上世界舞臺併發揮引領作用,不斷提升中國學術國際影響力和中華文化軟實力。
(作者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