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槍在戰場上究竟有什麼作用?軍官真的拿着手槍戰鬥嗎?基本不會
引言
手槍,作爲身份地位的代表自從一戰以來就成爲了各國軍官的標配,但是對於手槍的作用很多人都不清楚。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軍官手持手槍和手下的士兵一起窩在戰壕裡開火,甚至拿着手槍衝鋒這個奇怪的劇情。
其實這種劇情的出現就可以看到很多編劇對於近現代戰爭的不瞭解,那麼手槍究竟能否用於戰爭呢?手槍和基層軍官在戰爭中的作用究竟是什麼?今天我們就聊一下手槍。
一、手槍是軍官的身份代表
手槍雖然是武器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戰鬥武器,而是軍官是身份地位的代表,就像軍官手中的望遠鏡一樣,象徵着指揮權,而不是戰鬥的能力。
比如德軍在二戰期間大量使用的瓦爾特PP\PPK這款手槍,作爲手槍這款槍的性能其實非常優秀,但是作爲一線戰鬥武器基本沒有任何價值。
瓦爾特的有效射程僅有50米,槍口動能還不到200J,在一線戰場上只能用來打打鳥,打人完全就是個笑話就成了擺設。
因爲在一線戰場上幾乎很少有雙方相隔三四十米的戰鬥,德軍的敵人蘇軍的莫辛納甘步槍有效射程在800m以上,波波沙衝鋒槍用於近戰但是也能夠射殺200m以上的目標。
有效射程僅有50米,準確射程只有30米的瓦爾特PP在這種戰鬥中幾乎就沒有任何意義,在常規戰鬥中除了聽個響聲根本不可能造成有效傷亡。
因此在影視劇中指揮官們拿着手槍衝鋒或者和士兵一起射擊的情況基本不可能發生,但是指揮官們是有可能上前線的,這個時候他們用什麼呢?
其實和普通士兵一樣,指揮官一旦要上前線了,也都是是使用步槍、衝鋒槍甚至是卡賓槍的,因爲只有這種槍支才能夠真正在一線戰鬥中使用。比如著名的德軍上將施特莫爾曼,就是手持一支軍用步槍戰死的。
作爲德軍上將施特莫爾曼肯定會有專用配槍,但是在突圍中他還是拿起了軍用步槍進行作戰最終戰死在一線。
既然如此,手槍就沒有任何用處嗎?其實也不然,手槍不僅僅是作爲一種象徵,也是可以作爲軍官或者二線一些後勤人員的自衛武器使用的。
二、作爲自衛武器的戰鬥手槍
雖然在真正的一線戰鬥中作用很小,但是在一些特殊環境下還是可以用以戰鬥的,那就是軍官或者其他比如傘兵、後勤工作人員在特殊時候用以自衛使用,他們不可能揹着沉重的步槍工作,因此只能使用手槍。
爲此各國也是傷透了腦筋,雖然是自衛武器,但是總歸還是要有威力有射程才行,普通的幾十米射程的手槍用起來始終不方便,除了自殺的時候比較合適。
爲此各國設計師不斷增加手槍的口徑和槍管長度,以此來增加手槍的爲例和射程,比如美國的M1911口徑達到了11.43mm,魯格P08炮兵專用版的槍管增加到203mm,卡賓槍版本的魯格P08槍管長達298mm。
這些射擊的目的都是爲了增加手槍的威力和射程。但不管手槍怎麼進化始終都不能解決威力不足的問題,畢竟手槍這種短槍始終難以和長槍相對比。
爲了保證基層指揮官可以配備輕便、高效、大威力的單兵裝備,美國人在二戰中後期搞出了著名的M1卡賓槍,甚至爲其研發了新型子彈。
這就誕生了卡賓槍這種殺傷力介於手槍和步槍之間,有效射程達到200m,完全達到普通衝鋒槍射擊距離的武器。
而且M1卡賓槍配備了15發、30發彈匣,可半自動射擊,可以說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武器,因此到二戰中後期,美軍基層軍官除了常規配備的手槍外,在需要上戰場的時候基本都會使用M1卡賓槍。
除了歐洲戰場和財大氣粗的美軍,在中國戰場其實情況也很相像,因爲缺少足夠的工業產能,因此在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的基層連排軍官裝備的多爲盒子炮。
這種武器就類似於美軍後來的卡賓槍,射程超過一般的手槍,同時具備連發能力,是非常優秀的戰鬥手槍。
到了新中國成立後,伴隨着新中國的工業化,解放軍也都配上了手槍,解放軍的排長配備54式手槍,也說明排長基本是指揮官級別,不再是一線戰鬥員。
而正副班長則配備56式自動步槍,可見對於基層軍官來說,還是自動步槍靠譜,54式手槍只能勉強自衛,要說打仗還是要靠步槍這種長槍才行。
結語
從手槍誕生以來,其實主要就是讓一些軍事人員有最基本的自衛能力,往往是個人之間的戰鬥,比如美國流行的牛仔最喜歡左輪手槍,就是因爲這種個人自衛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手槍。
但是要說真正正面戰場上,手槍的作用微乎其微,沒有誰會真的依靠手槍的戰鬥力去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