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裡的騰衝文保 | 騰衝文廟

前言

文物,作爲歷史的見證者與文化的傳承者,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民族精神,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近期,騰衝文旅推出專題——“手機裡的騰衝文保”,旨在通過現代科技的力量,打破傳統觀展的地域與時間限制,讓文物的保護與傳承融入日常生活,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騰衝文廟

騰衝文廟1998年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騰衝文廟,亦稱學宮、黌學,位於縣城中心文星樓東南側,依地形坐西南向東北,佔地面積24137平方米,是按照傳統文廟規制建設的大型建築羣。文廟始建於明成化16年(1480),於成化二十一年建成,原建於城內西北隅,明嘉靖3年(1524)遷至騰衝軍民指揮使舊署,清康熙44年(1705),騰越知州唐翰弼、學正段銓璋移建於今址。此後歷朝皆有修葺擴建,最終將其擴建成範圍大、規格高的地方文教設施。

文廟依山東孔廟規制設置,縱深260米的中軸線上現存建築從北至南有泮池、泮橋、名宦祠、鄉賢祠、大成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啓聖宮,另附有大門、明倫堂和訓導廨。泮池以火山石砌築,半圓形;泮橋建於泮池正中,以火山石砌築爲三孔石拱橋,兩側設石護欄。

大成門爲單檐硬山頂穿鬥式結構;大成門前左右兩廂爲名宦祠、鄉賢祠,均爲單檐硬山頂擡樑式結構;大成門前原有櫺星門,未恢復,現以照壁式門洞充當。大成殿兩側的東西廡廊爲單檐硬山頂擡樑式結構,佈列孔門弟子及歷代諸儒學牌位。

訓導廨和明倫堂位於西廡後牆西側,自成一個院落,均爲單檐硬山頂擡樑式結構,前、後設廊大門爲照壁式(二疊),拱券式門洞。主建築大成殿舉架高大,爲重檐歇山頂擡樑式結構,面闊5間、20.3米,進深3間、12.65米,檐下懸清宣統正書“中和位育”匾,爲騰衝迄今發現的唯一有清宣統年號的匾額。

啓聖宮爲閣樓式建築,重檐硬山頂穿鬥式結構。在雲南地方文廟建築中,騰衝文廟的大成殿和啓聖宮是唯一一座不設斗拱的重檐殿堂建築,十分少見。文廟,又稱孔子廟或孔廟,是專門祀奉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廟堂。自西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孟儒學成爲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至唐代開元間,唐玄宗下詔“各州縣皆立孔廟”,並封孔子爲“文宣王”。之後,孔子廟遍佈全國,又稱之爲“文宣王廟”或簡稱“文廟”。自唐代開始至清代,又規定把學校與孔廟建在一起,文廟遂成爲“廟學合一”場所。文廟中的“明倫堂”即爲學校的講堂,“學正署(廨)、訓導署(廨)”則是負責管理、教授學生的學官衙門。

騰衝文廟是怒江以西唯一的文廟,雖經兵燹(xiǎn),但主建築較爲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是保山境內整體保存較完好的學宮,是研究和了解地方文化教育發展史以及中原文化在祖國西南邊陲傳播的重要物證,具有極爲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廟遠景

△文廟總平面圖、屋頂平面圖(引自楊大禹《儒教聖殿 雲南文廟建築研究》)

△名宦祠

△鄉賢祠

△東廡廊

△西廡廊

△大成殿

△“中和位育”匾

△大成殿前檐廊“禮”字壁書

△啓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