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失智餘命研究!患者3分之1活逾10年 專家:政策要跟上
臺灣失智症盛行率超過8%,65歲以上失智人口將突破35萬;失智照顧示意圖,非相關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臺灣失智症盛行率超過8%,65歲以上失智人口將突破35萬。臺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邱銘章與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等學者,近期完成全臺首份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餘命研究,發現三分之一以上患者診斷後存活逾10年、三分之二患者存活逾五年。專家呼籲,面對漫長照顧時間,政府政策、家屬觀念都應跟上腳步。
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5258位診斷爲輕度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追蹤15年,發現整體存活中位數爲7.69年,40至64歲年輕型患者,可存活13至14年;80歲以上患者,則剩下4至6年餘命。
邱銘章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存活時間比高齡發病者長,但認知功能退化速度卻比高齡者快,因此即使身體狀況好,少有心、肺、腎臟相關共病,照顧複雜程度沒有比較輕。
邱銘章說,與高齡患者相比,年輕型阿茲海默症「末期時間較長」,屆時病人大腦受影響,不僅認知功能極差,連家人都未必認識,肢體活動也恐受影響,雖仍可出門走路、散步,但難以獨自處理生活上各式問題,必須有人24小時陪伴。
該項研究還發現,女性阿茲海默症患者中位數餘命爲8.81年,比男性的6.37年更長,且具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心臟病、慢性肺病等共病者,每增加1至2種共病,餘命縮短1至2年,具3種以上共病失智者,年輕型患者平均餘命由十多年將至6.43年,80歲以後才確診者,餘命則由4年以上縮短爲2.98年。
邱銘章說,失智症雖造成神經退化,影響患者吞嚥、運動功能,但不會直接造成死亡,患者過世原因,與自身共病相關,或因吸入性肺炎、褥瘡、尿路感染、跌倒等常見長者死因而去世,國人女性平均壽命本就高於男性,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餘命同樣女高於男。
共病不僅導致阿茲海默症患者餘命縮短,也會加劇大腦退化速度。邱銘章表示,慢性病是身體發炎導致,而發炎物質會干擾大腦功能,造成失智症惡化,有研究發現,洗腎病人大腦皮質萎縮速度更快,此外,患者受神經退化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也恐因疾病管理不佳提前去世。
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認爲,研究追蹤失智症患者15年,許多人當年被診斷時還沒有「失智政策綱領2.0」,也沒有長照2.0,社會對失智症的認知和照顧資源都不如現在,可預期今日案例的平均餘命應更長,失智人口會愈來愈多,建置再多照顧資源都不夠,必須改變思維,積極建立友善社區,讓輕度失智者能夠在支持之下,於社區自立生活。
對於家屬,知道患者的平均餘命其實並不短,一開始可能覺得安心,但長期下來,照顧負荷沈重。 湯麗玉建議,家屬更要善用資源,失智者並非完全沒有功能,應讓患者在輕度時儘量發揮能力,有機會貢獻社會也延緩退化。
面對長達10年的照護時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照3.0必須納入連續性照顧概念,初期病人還需要社會互動,可在社區據點接受服務,後期則要仰賴機構、外籍看護等資源,此外,應把照顧者視爲專業人員,針對家屬提供專業知能,教導照顧者如何照顧失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