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電池價格下跌拖累,時創能源上市首年業績“變臉”,股價已破發 | 看財報

上市不到一年,時創能源(688429.SH)已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尷尬。數據顯示,時創能源2023年營收、歸母淨利潤均雙位數下滑,其中扣非後淨利潤近乎“腰斬”,這也是其上市後的首份年報。

過去一年,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呈波動下行態勢,大部分光伏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尤其是第四季度電池片價格快速下跌、電池價格走低,使得時創能源第一大收入來源光伏電池的銷售收入、利潤急劇減少。業績增長承壓下,時創能源在資本市場上難逃“估值殺”,最新股價已較上市首日高點“砍半”。

上市後業績與股價“雙殺”

時創能源於2023年6月29日在科創板上市,是一家光伏新技術平臺型供應商,主要業務包括光伏溼製程輔助品、光伏設備和光伏電池三大板塊。光伏溼製程輔助品產品包括制絨輔助品、拋光輔助品、清洗輔助品和刻蝕輔助品等,主要應用於光伏電池製造中的清洗制絨和刻蝕拋光工序;公司光伏設備產品主要包括體缺陷鈍化設備、界面鈍化設備、鏈式退火設備、吸雜設備;公司光伏半片電池是在行業內首次提出的利用邊皮料的半片技術,屬於行業首創。

財報顯示,2023年時創能源實現的營業收入約17.31億元,同比下降27.74%,歸母淨利潤1.77億元,同比下降39.66%;扣非後淨利潤1.36億元,同比下降48.72%。

與上市前相比,時創能源業績大變臉。據招股書數據,2022年時創能源的營業收入由2021年的7.12億元暴增至23.95億元,歸母淨利潤從0.91億元增至2.93億元。

業績支撐不足對股價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時創能源的首發價格爲19.2元,上市首日創下33.5元的歷史高點後,一路震盪下行。

時創能源今年2月6日創下13.11元的低點後有所反彈,但目前仍處於低位。截至4月10日上午收盤,時創能源報15.09元,跌幅爲2.39%,這一價格較歷史高點已“腰斬”。

而收入下降,且票據背書支付長期資產購置款增加,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相應下降,而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由於支付2022年開立的票據等原因反而增加,導致時創能源2023年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大幅下降,由2022年的6.14億元降至2023年-1.78億元。

電池業務收入降幅最大

時創能源的主營業務收入中,光伏電池是最大的收入來源。2023年公司光伏電池板塊實現了10.71億元的營收,同比下降38.74%,是三大產品中收入降幅最大的。

時創能源稱,主要原因是2023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的逐步釋放,導致終端裝機和上游供應走向失衡,使競爭博弈加劇,電池單價下降;特別是在第四季度,全產業鏈價格的急劇下跌對營收影響較大。

單季度來看,時創能源Q1、Q2、Q3扣非後淨利潤均保持盈利,Q4扣非後淨利潤爲虧損。

除了光伏電池,時創能源的光伏設備收入也明顯縮水,2023年實現了2.41億元的營收,同比下降21.08%。

相比之下,光伏溼製程輔助品表現亮眼,當期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29.54%。

不過,時創能源的三大產品線毛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光伏溼製程輔助品、光伏設備和光伏電池2023年毛利率分別爲62.76%、44.1%、10.19%,分別同比減少2.22個百分點、3.62個百分點、1.99個百分點。

整體上,由於光伏行業2023年營業成本降幅大於收入降幅,時創能源主營業務毛利率同比增加了3.25個百分點爲26.78%,而2020年其主營業務毛利率近70%。

隨着行業產能的大規模釋放和技術革新的加速推進,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的價格普遍下降,也使得市場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

時創能源的內外銷市場雙承壓。2023年,時創能源內銷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24億元,同比減少25.42%;外銷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576.8萬元,同比減少47.97%。

技術迭代下競爭加劇

2023年,採用PERC技術的P型單晶電池行業平均轉換效率進一步逼近極限;N型TOPCon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5%以上,未來隨着生產成本的降低及良率的進一步提升,N型電池將會成爲電池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據InfoLink預計,2024年N型技術路線市佔率將達到79%,其中TOPCon電池市佔率將達70%左右。PERC電池片市場佔比被進一步壓縮,隨着N型電池在各方面優勢的進一步提高,未來可能面臨逐步出清。

時創能源現有2GW產線爲傳統PERC產線。時創能源表示,PERC路線的產品在2024年會與TOPCon電池產線產品產生更加激烈的競爭,儘管公司相關產線已經預留了技術升級的空間,且現有客戶穩定,但如果公司決定對現有PERC產線進行技術升級,將會花費一定時間與成本對2GW產線進行技術升級,可能會存在產能利用率下降的風險。

據悉,電池領域,時創能源新的半片N型TOPCon電池產線於2024年上半年投產。

時創能源還提到,2023年公司主導的鏈式吸雜設備同吸雜漿料的搭配在HJT技術路線的擴產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銷售,但是在目前的TOPCon技術路線上,公司的掩膜工藝及相關設備尚未獲得主流製造商的訂單。鑑於光伏行業產能的結構性過剩和擴張步伐的放緩,預計2024年新建生產線規劃將減少,這可能對公司2024年的設備銷售收入產生負面影響。(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劉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