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全國收視第一,央視又證明了自己的眼光,這次該輪到於適火了
什麼叫國劇黑馬?
熟悉國劇的觀衆都知道,一般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是類型突破。
比如前年的《人世間》,是久違的史詩年代大劇,去年的《狂飆》,是少見勾勒出完整反派角色脈絡的掃黑劇。
還有最近在央視八套即將重播的《慶餘年》,是觀衆從未見過的科幻、奇幻+武俠劇。
越是觀衆沒見過,越有可能出冷門爆款。
第二個,是美學突破。
代表作,就像跨年的《繁花》,稱得上是對其他國劇的美學降維打擊。
你可以說電視劇不稱你的心,但你無法昧着良心說這是爛劇,王家衛的影像、音樂審美甩國劇太遠了。
第三個,是播放平臺,尤其央視。
央媽打底,基本是對黑馬劇的官方認證。
回頭看,國劇大多數突破,都是由央視完成的,就好比當年央視以巨大魄力購買和播出了《雍正王朝》,開啓了國產歷史劇一個輝煌時代。
換句話說,如果把這三個因素集齊,少見類型,美學突破,同時在央一黃金時間播出,那麼基本能斷定:央視押寶了一部黑馬劇。
就在今晚,剛剛播出的一部劇就是,《我的阿勒泰》。
國劇中少見的文藝風格的短劇,改編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
入圍戛納電視節,在北影節首映時就口碑爆棚,而且,只有八集。
但就是這麼一部短劇,卻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扶持項目和北京市廣電局重點資助項目。
主演,馬伊琍、於適、周依然、蔣奇明,配置不低。
但,這種國劇中的冷門類型,一次國劇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嘗試,觀衆買賬嗎?
首播拿下全國收視第一,不俗。
憑什麼?
看完3集,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去大美新疆,我要去阿勒泰,我要去騎大馬,吃手切羊肉。
一句話,劇集又改寫了國劇審美。
雖爲迷你劇,卻有電影質感。保留了原著散文集的抒情詩意,又增強了戲劇衝突感,還原了書中的高光場景。
有種《萬物生靈》式的樸實與浪漫,但又並非想象中的高冷文藝片,而是有笑有淚,清新,治癒,質樸,又不乏幽默。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部300+分鐘的大電影,或者是一部優美的視覺散文詩,一本阿勒泰的絕美攝影集。
當內娛終於不再天天古偶現偶愛來愛去了,這部集齊了各種優質元素的《我的阿勒泰》,到底能不能當得起2024的黑馬大劇?
至少能肯定,當屬於國劇的美學氣派難見蹤影。
終於有一部大劇,敢於在市場的夾縫中不唯收視率是圖,求真求美。
劇中那漫山遍野的綠,不僅撫慰心靈,更帶出一樣東西,叫新的希望。
01、都市失意少女回到草原,遇到英俊少年,開場就美到我了,戲劇性竟也不弱
看《我的阿勒泰》,第一感覺,是”好看”,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劇的詩意審美,大美風光,雪山入雲,羊羣遍野,十分賞心悅目。
細細品味,甚至可以感受到國劇中久違的中國國畫傳統審美。
不是西方油畫式的極盡精細的美,而是遠景寫意,空鏡留白,盡顯中國文化中的詩情畫意。
《我的阿勒泰》裡有很多意境悠長的鏡頭,每一幀都美得恰到好處。
茂密如織的森林、成羣結隊的羊、肆意奔跑的馬兒,還有英俊的哈薩克族少年、草原上鼓脹的帳篷羣,牧場上喧囂盛大的晚會,明淨純粹的生命力透過影像畫面躍然而出。
真的是碧草如歌暮雲千里,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駿馬和牧人,讓人彷彿回到未被工業化污染的夢幻阿勒泰。
民族風情和邊疆特色x下,有一種美好的詩意氤氳其間,如同一幅濃淡得宜的水墨風情畫,生成着大美新疆的獨特氣質。
背後,則是國劇久違的,那由點及面,深入生活肌理的美學質感。
不過,電視劇的美,不只在於這些景色風物。
人生的生活裡,也都發散着獨特的詩意。
這就是劇集的另一層好看——故事好看。
《我的阿勒泰》最大的優勢和難度,都在於李娟散文集的優美遼闊,散文和電視劇不同,怎麼改,才能既保留神韻,又讓電視劇觀衆愛看?
導演騰叢叢的辦法,是把故事集中在巴太一家和李文秀一家。
整個故事的中心,設在馬伊琍飾演的張鳳俠的小賣部,人情往來,正好讓一個又一個草原的故事在這裡碰撞。
而整個故事的開場,是透過李文秀這個外部的視角切入,再用娓娓道來的故事,道盡現實的萬般滋味。
剝去詩情畫意的皮囊,《我的阿勒泰》有一個讓很多普通人共情的故事:都市人夢想中的阿勒泰,如何面對巨大變遷中的時光?
開場三個故事點,一下就讓我徹底入戲。
一是漢族少女李文秀(周依然 飾)重回阿勒泰。
生長在阿勒泰,去城市追求文學夢想卻屢屢碰壁的文秀,被迫回老家與開小賣部的母親張鳳俠(馬伊琍 飾)相依爲命,但這趟回家路並不輕巧。
打電話給家裡,老年癡呆的外婆正擺弄壞了的電視,老媽張鳳俠醉酒睡醒,正帶着一羣本地婦女學習漢語方言,比如“哎呀我去”“你個勺子”。
沒辦法,只能下了車,扛着行李一步步挪回去。
到了家,她又是各種笨拙不知所措,嫌棄這裡又偏又遠,母親張鳳俠還要轉場到更遠的夏牧場。
在她眼裡,沉默寡言的獵人長了一張可怕的臉,說着她聽不懂詞的阿婆患上失憶不停嘮叨,
小賣部裡的客人動不動就掛帳還不還錢。
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但樂天知命的母親,卻漸漸教會了她在阿勒泰生存的法則。
連綿的草原連接着傳統鄉土與現代都市,也載着這對母女共同找到美麗新世界。
什麼都市人的風光,面子,對於母親都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做給別人看的把戲。
阿勒泰的生活,是自己的。
二是巴太(於適飾)一家最後的草原牧民的日子。
文秀突發奇想去巴太家收賬,就引出了巴太家的故事。
巴太一家,是傳統意義上最後一代草原牧民。
他的父親曾是大草原最傑出的獵人,有着完全有別於現代社會的生存邏輯。
他不懂普通話,張鳳俠跟他說普通話,他沒問、也沒讓巴太翻譯,而是點點頭轉身就走了。
雖然外表兇狠,但他其實很講究誠信,爲了幫在小賣部喝酒意外死去的大兒子還2000元的債,把價值更昂貴的駱駝給了張鳳俠。
而夢幻般的少年巴太,原本在馬場培育賽馬,但因爲兄長的死,他不得不回家承擔更多的責任。
問題是,草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老一輩牧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巴太這樣的年輕人則被夾在傳統和現代裡。
家裡也有家裡的麻煩,比如巴太死去哥哥的妻子託肯,開始想着要改嫁。
各種麻煩,都要這個少年去面對。
草原還是那片草原,但麻煩是新的麻煩。
三是少男少女的愛情。
這也是編劇最大的發揮,一段原著中沒有的戀愛線。
從李文秀和巴太第一次在小河邊相遇,被巴太嚇得掉進河裡,
這對年輕男女的故事就開始。
兩人從一開始相互遠遠望着,像是看着外星生物,到彼此之間有點微妙的好感。
我認爲目前的愛情元素算是剛剛好,再多一點就沒勁了。
好在導演並沒有把劇集拍成草原上的愛情劇。
愛情是故事的一部分,也是草原牧民面對現代社會的一部分:一個哈薩克青年愛上一個漢族少女,他們該何去何從?
三個主角,在前三集,都遇到了人生、事業和家人各種着十分艱難,幾乎跨不過去的坎兒。
而這,也只是將將開始。
相比散文,迷你劇《我的阿勒泰》的戲劇衝突更強,更有故事性,但並沒有丟掉原著的 主題:時代的大潮下,有些事情是必須要面對的。
而他們怎樣面對的故事,纔是整個故事的核心。
無邊草原美麗夢幻,但舊事物終究會被新事物埋沒。
劇集把舊日的痕跡保留了下來,也把故事,引向阿勒泰的未來。
02、於適彷彿不是在演,馬伊琍演技驚豔,蔣奇明又讓人眼前一亮
對於《我的阿勒泰》,導演滕叢叢導演說過一句話:演員是這部戲的靈魂。
確實,如果演員演得不像,把阿勒泰拍得再美,劇肯定都砸了。
好在四位主角團的表現,都讓人驚豔。
第一位,馬伊琍。
可以說,於適是《我的阿勒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但馬伊琍飾演的張鳳俠,可以說是整部劇的魂。
這個角色,身上同時有着俠氣和母性,一出場,那個疆普就地道得很,配上馬伊琍酒醉初醒的神態舉止,人物一下就立住了。
她不是遊牧民族,卻頗有浪跡天涯的俠氣,樂觀豁達,灑脫自在,雖然小賣部賬掛賬一大堆,但她找到了小賣部的運作模式,跟當地人打成一片。
表面看角色一天到晚過得渾渾噩噩,其實有種舉重若輕的生活智慧,保留了外來人的思考方式,又不斷融入當地風俗,如魚得水。
有場戲,我印象最深。
她對女兒的文學選擇不理解但尊重她的選擇,可面對女兒各種沒事找事,她對女兒說,你要是實在不想跟我過,就回你的大城市。
“我雖然是你的媽媽,但我也是張鳳俠。”
這句話說得太帥了。
第二位,於適。
整個內娛小生中的確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巴太這個角色。
我認爲於適不僅是洗掉了《封神》中的自己,甚至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哈薩克族少年,帥氣、臭屁、正氣、雄性張揚,又愛捉弄喜歡的姑娘。
普通演員演不出這種純淨,但於適將這種外表粗獷、內心純淨地就像草原的湖水的特質,詮釋得有血有肉。
這個角色堪稱完美的草原之子,高大威猛、尊重女性、愛護動物、敬畏自然,“有一顆溫柔的心”。
導演的鏡頭很愛他,不管是草原萬馬奔馳,還是河邊少年飲馬,臨水自照,都拍到了於適最帥氣的角度。
於適自己也沒有辜負幾個月的體驗生活,他調整了普通話的口音語氣,帶上了高原紅,氣質完全沉澱下來。
我最愛的一場戲,是 巴太那一段月下撫馬的鏡頭,那是一種現代文明尚未侵染的,人與自然、與動物之間的原始的情感。
演員必須完全入戲,成爲巴太,觀衆纔會信,我信了。
第三位,是蔣奇明。
蔣奇明好像有種神奇的能力,不管演的是男幾號,有他出場都像是男一號。
他的的廣東仔,完全不像《漫長的季節》裡的傅衛軍,《哈爾濱1944》的田小江,而是帶着滿滿的世俗、有種冷冷幽默,又暗藏一股狠勁。
預告片有場戲是他委屈地問李文秀,你能談戀愛,爲什麼我和你媽不能談戀愛呢?
太有戲了。他是絕對配得上大紅的。
最後是周依然。
我知道這位新晉女演員演技始終存在爭議,她又無處不在,比如隔壁的《新生》。
但周依然本人的形象氣質,確實貼合李娟原著中對於“我”的描寫。
帶着天真和叛逆,也帶着執念,漸漸學會感受草原,最終融入。
我認爲她演的不賴。
當然,全劇每個演員,都很入戲。
比如久違的黃曉娟演的老年癡呆症的奶奶。
每一個人物都是如此飽滿、立體、鮮活。
劇中還沒有壞人,張力是草原與現代社會的衝突帶來的,這纔是演技盛宴。
03、題材創新,類型突破,它將爲國產劇走出一條新路
《我的阿勒泰》可能不會是央視劇中,收視大爆的那一類,但對於國劇來說,這樣的冷門劇意義非凡。
因爲它的創新和改變。
首先,是題材方面的創新。
過去很少有一部劇集,完整去呈現當代阿勒泰的故事。
劇集有年代劇的風格,也是利用小人物的改變,襯托大潮中個體命運的起落和浮沉。
但劇集的詩意風格,在國劇中是獨一份。
阿勒泰這片土地上,有絕美的風光、獨特的民俗、美好的情感,也有不同的人羣、利益的衝突,但本質上是一首阿勒泰的長詩。
觀衆跟着李文秀走入阿勒泰,逐漸瞭解這片草原上的人們,最本真的樣子。
到最後人們發現,相比無邊美景,阿勒泰最美好的事物,還是人,人的選擇,人的情感,人的命運。
其次,是類型方面的突破。
《我的阿勒泰》不是年代劇,更不是簡單的苦情劇。
在類型元素上,兼容幷蓄,有很多創新。
尤其是拍攝運鏡,全劇採用4K超高清拍攝,很多鏡頭都如夢一樣美。
但更美的,其實是劇集對女演員的呈現,鏡頭完全不迴避馬伊琍們黝黑的皮膚、臉上的皺紋和瑕疵,這些古偶、現偶永遠不允許出現的,在劇中是如此真實自然。
說來說去,《我的阿勒泰》最難得的是既有陽春白雪,又不失世俗的人情味。
導演多次用剋制的手法,溫柔訴說草原女子的溫柔與堅韌。
糊塗又自在的奶奶、融入當地的張鳳俠、抱着孩子唱起哈薩克族歌曲的女人,那是屬於草原自然的人情美。
最後,是內核和意義。
故事選擇了兩個家庭,一是融入當地的張鳳俠一家,二是原住民巴太一家。
阿勒泰當地的傳統與現代文明的衝突就這樣呈現出來,故事的底色,其實是非常深沉的。
張鳳俠、李文秀、巴太,三種人,也代表了草原上三種不同的選擇和命運。
在時代的洪流中,舊的事物要怎麼去選擇和延續,新的事物要怎麼去發展和變化,比如,人與自然的矛盾、傳統婚戀與自由戀愛的矛盾、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矛盾。
當故事進入夏牧場,就會出現預告中“冬蟲夏草”引發的牧場土地被毀的蒼涼景象,還有滿臉是血的巴太,戲劇性段落,還在後面。
但導演始終沒丟掉輕喜劇的外殼,故事的核心是溫暖治癒的。
滾滾歷史潮流中,個體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
在時代的裹挾下,你我都是平凡的個體。
但個人未必就無從選擇,因爲所謂時代,就是無數個人共同的選擇。
由形入神,從皮到骨,《我的阿勒泰》讓人看得幾度沉醉,後勁也很足。
在“大數據”橫行的當下,電視劇的美學越來越成爲一個被遺忘的笑話。
但這部劇讓我看到了,國劇美學的風骨。
時代的變化不斷向前,阿勒泰也無法停留在原地。
但故事告訴我們,古老的未必是過時的。
劇中的畫面美、人性美、人情美足以治癒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疲憊的心靈。
看完劇的人們,應該會想要去夏牧場,去騎馬,去聽冬不拉唱月光,去大醉一場就躺在草原上,醒來再看天地廣闊,萬物蒼茫。
很多人提到這部劇,會想到治癒。
但最治癒我的不是風景,而是劇中張鳳俠的一句話。
李文秀說想做個有用的人,張鳳俠說:什麼是有用的,野花野草現在擺在地上沒用,哪天被動物吃了就是有用。
沒有用又怎麼樣,待在那裡就很好呀。
看完劇我會想,在成功和永遠無法成功之間,人首先要允許自己不成功的活着,也要接受他人成功的活着。
不是每個人都能抵達現實中的阿勒泰,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阿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