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指南:法王菲利普六世的聖戰計劃書

公元1346年8月26日,法王菲利普六世在克雷西之戰中遭遇慘敗,致使麾下的30000軍隊分崩離析。作爲瓦魯瓦王朝的奠基人,他不僅要平息國內貴族的各類糾紛,還必須同對岸來的英王愛德華三世爭奪寶座。

以至於放棄遠征聖地理想,將自己親手招募的十字軍送上內戰沙場。

歷史上的大部分十字軍領袖 都有法國血統或文化背景

事實上,中世紀的法國貴族向來對參加十字軍東征有很大興趣。其中既有來自巴黎島的王室貴胄,也不乏封地遍及歐洲各頭的地方領袖,更有無數騎士希望靠勝利獲取建功立業機會。爲此,他們不惜變賣家產、踏上危險旅程,而且往往在東方一待就是數年之久。哪怕象徵耶路撒冷王國最後陣地的阿克港陷落,依舊不能磨滅後來者的充沛激情。

14世紀前期 羅馬教廷位於法王控制的阿維尼翁

因此,在菲利普正式登基前,教廷至少有兩次鼓動法王組建新十字軍:

其中,菲利普五世的應對最爲狡猾。他一面在維埃納會議上做出保證,藉機要求教皇認可自己對聖殿騎士團的清楚計劃。同時又可乘機增收什一稅,爲入不敷出的宮廷財政紓困。最後,不僅沒能履行任何承諾,還將到手經費都揮霍殆盡。只能宣稱自己對聖殿騎士的屠殺就是某種十字軍東征,甚至比跑去異域作戰更有意義。

法王菲利普五世 將組建十字軍視爲斂財手段

不久,教廷再度聯繫查理四世,勸說其與英國攜手拼湊新十字軍。此君爲人比較實誠,沒有像前任那樣刷幺蛾子。但苦於自己膝下沒有男性子嗣,容易遭對岸的英格蘭遠親吃絕戶,故而將主要精力用於合法性論證。最終,雙方因條件差距甚大而撕破臉,連帶着讓東征行動止步於暢想階段。而且矛盾被後來繼位的菲利普六世承接,演變爲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

法王查理四世 因繼承人糾紛而拒絕同英國組建十字軍

相比於兩位前輩,菲利普六世有更強動機組織十字軍東征。首先就是替自己豎立威信,壓制那些蠢蠢欲動的封建貴族,順便討好教會勢力。其次也是希望如先祖那般,用戰爭動員篩選出剩餘人口,安排到國外避免在原籍內卷。特別是從小習武的騎士階層,非常容易滋生暴力等不穩定因素。另有城市經濟穩步發展因素,迫使國王替治下商團開拓新市場。這些緣由相互交織在一起,促使新王上位後迅速展開準備工作。

菲利普六世繼位後 法國才認真考慮組建新十字軍

巧合的是,作爲十字軍精神的最主要支持者,教會適時奉上24000字的《十字軍東征指南》。在鼓舞情緒價值之餘,羅列出非常詳細的統籌佈局方案。由於原文是以拉丁語書寫而成,便特意安排專人翻譯爲中古法語,並且對菲利普六世有過很深影響。

《十字軍東征指南》的手抄本插圖 法王走海路東征

首先,作者對最大金主菲利普一頓彩虹屁輸出。繼而引出先前的許多歷史案例,包括加羅林王朝時期在阿基坦、普羅旺斯和巴塞羅那的反擊,以及後來瓦魯瓦王朝時代對聖地的持續遠征。言下之意,便是法國君主有義務延續上述傳統,暗示發動聖戰對王權本身也有收益。隨後又痛心疾首的指出基督教世界正在萎縮。不僅僅是因爲穆斯林對手,還在於內部的各類異端邪說盛行。但不忘強調東方還有許多潛在盟友,包括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以及分佈在黑海北岸的許多蠻族勢力。甚至還有非洲內陸和紅海地區,都有能加以聯合的土生基督教羣體。

14世紀的基督教歐洲地圖 其中半數區域屬東正教

其次,作者將十字軍國家在聖地陷落歸結爲神職人員墮落,痛批他們貪慕虛榮、不講紀律和懶惰。同時,告誡法王應儘快採取外交手段,彌合那些相互攻伐的基督教國家。如此方能確保後勤補給線通暢,僱傭到更多意大利專業戰船、製造更好的弩炮等工程機械。如果可以,還應部署一支常備艦隊,用於阻斷物資流入穆斯林大本營--埃及。

作者強烈推薦十字軍沿多瑙河東進

在具體行軍路線方面,作者開始以史爲鑑模式。通過論述分析,否決掉沿北非沙漠東進想法,也對直接從海港城市馬賽開拔持否定態度。甚至對通過意大利半島和亞得里亞海也有所顧慮,認爲途中變數衆多、不可捉摸。倒是沿多瑙河去往黑海的行程最穩妥,既能原理穆斯林勢力騷擾,又可以彈壓側翼的拜占庭希臘人。當然,海陸軍分隊應各走各路,最大化降低後勤壓力。

作者對首先征服巴爾幹有濃厚興趣

由於作者可能曾長期遊歷東歐,故而對如何征伐巴爾幹半島表現出濃厚興趣。爲此,他特意分4個章節論述,如何用外交聯合、武力威脅等方法完成長期統治。一面嘲諷拜占庭希臘人膽小、柔弱、放蕩、虛榮,又根據歷史經驗大談圍攻君士坦丁堡。至於偏向天主教的塞爾維亞人,則是作戰心儀的爭取對象。主要通過免稅優惠+宗教系統更迭,牢牢掌握這片農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的好地方。

14世紀手抄本插圖中的 君士坦丁堡

然而,當作者談及其他信仰基督教的東方土著,口氣就立刻嚴肅起來。這可能是因爲在此前的十字軍戰爭中,這類羣體往往表現的逆來順受,經常逃避責任還樂於兩面三刀。以至於承認教廷權威的亞美尼人、有拉丁血統的加西努利人、突厥與希臘混血的穆爾塔提人,以及敘利亞派信徒,都被羅列爲需提防對象。只是出於現實需要,應該予以寬容和籠絡,以便於新十字軍展開長期工作。

在作者看來 東方世界的土生基督徒們不值得信賴

接着,作者將《十字軍東征指南》的內容拉回到技術層面,認爲小亞細亞半島最適於進軍。因爲在地理上與重點營建的巴爾幹對海相望,不像更遠的埃及那樣孤立隔絕。同時指出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一直提防着波斯地區的伊爾汗國,無力派兵北上干涉。十字軍完全可以效仿過去的成功經驗,繼續與蒙古人聯合攻擊大馬士革。

1305年 伊爾汗國寫給法王查理四世的國書

最後,全篇以亢奮、激昂的口號收尾,擺出能迅速戰勝突厥人的六個理由:

1 上帝不會再容忍他們的邪惡。

2 突厥人習慣被分成衆多獨立的封建領。

3 突厥人已經比過去衰落。

4 突厥人的軍事力量依賴於僱傭兵和奴隸,後者一旦有機會就準備起義。

5 他們的軍事裝備很不理想,馬匹又小又弱,盔甲很少而武器不夠,只能通過伏擊和佯裝撤退來作戰。

6 突厥人內部有一則預言,害怕自己將被某位法蘭克領主擊敗。

雖然作者不詳 但《十字軍東征指南》至今保留有15分抄本

由於找不到直接署名,這份《十字軍東征指南》的作者一直是個歷史謎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內容代表着同時代天主教會觀點。相比於直接到聖地建功立業,更專注於如何剪除歐洲本土的異端派系。故而建議沿多瑙河東進,順勢重奪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甚至在字裡行間有意無意貶損海路選擇,希望將來的執行者把更多注意力投向內陸,用移植天主教區的方式完成社會面轉化。

教會代表向菲利普六世呈獻《十字軍東征指南》

可惜,收到報告的法王菲利普六世雖有心嘗試,卻毫無時間和精力確保落實。他的確有按照《十字軍東征指南》建議,徵集封建武士從軍、從本國港口僱傭船隻,並與熱那亞共和國簽約招募職業艦隊。奈何打擊對象由穆斯林換成了英國人,成爲參加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的法軍主力。最後在斯魯伊斯海戰中折戟沉沙,又被克雷西的史詩大捷給啪啪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