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政策 專家:應納高風險羣篩檢

全國失智症患者近三十七萬人,專家建議有家族史、三高及中風,或頭部外傷、肥胖、憂鬱與聽力障礙等失智高風險羣,納入篩檢機制,以期早期治療。圖爲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發生失智症風險。記者林伯東/攝影

「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三點○」最慢將於明年底出爐,專家建議有家族史、三高及中風,或頭部外傷、肥胖、憂鬱與聽力障礙等失智高風險羣,應納篩檢機制。醫師建議,自覺老化或記憶力減退就應就醫,「不是爲確診,而是防失智」。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絕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系因症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纔會就醫,接受檢測評估。去年起,國際失智症相關研討會提出「生物標記」確診方式,藉由腦部正子來了解腦部是否已有類澱粉沉積,或抽血檢驗,只要結果異常,即使尚未出現症狀,仍可確診爲失智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正子檢查用於檢驗阿茲海默症,這是失智診治的一大進展,但每次檢查要價近八萬元,且可能出現僞陽性問題,因此,不適合用於普篩,但可讓協助臨牀醫師診斷更爲精準。

部分歐美國家針對失智症防治,啓動廣泛篩檢計劃,對於國內醫界尚無共識。甄瑞興表示,傳統失智症治療,往往必須等到「確診」之後,才能用藥,延緩惡化速度。最新趨勢則是隻要自覺老化,個案記憶力減退時,即可就醫,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即接受「生物標記」高階影像及血液檢查,但費用高達十萬元。

「及時診斷、治療,這對失智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大部分國家仍不鼓勵「失智普篩」,主要考量爲耗用衆多資源,但效益有待驗證。不過,失智症政策綱領三點○應納入高風險族羣篩檢機制,例如,具有家族史、三高及中風,或頭部曾受外傷、肥胖、憂鬱、聽力障礙等高風險族羣,則可考慮篩檢。

湯麗玉建議,國健署與醫院於社區成立「腦健康中心」,宣導預防失智症,且安排早期問卷篩檢。再者,健保署推出糖尿病共照網、代謝症候羣防治計劃等,也可結合失智症篩檢,希望失智症政策綱領三點○能夠順利整合。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王培寧認爲,失智症政策綱領三點○應妥善規畫共照中心、失智據點未來走向,因爲失智與失能兩者之間有着很大不同,讓失智與長照體系更密切融合。另在醫事及照護人員的訓練上,加入失智照顧的進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