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好好生活系列: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
「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記者林俊良/攝影
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與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舉辦的「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於6月29日登場,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擔任主講,藉由角色扮演,讓與會者體驗失智照顧關係,嘗試理解失智照顧關係內的苦樂,並學習關照身爲照顧者的自己、同理失智家庭。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豐致辭時表示,諮商心理師是二十年前成立的專業,是經由國家考試取得證照的醫事人員,心理師分爲諮商心理師、臨牀心理師兩種。通常當你覺得需要找人談一談的時候,就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在長照領域,政府的長照2.0也提供相關服務,幫助照顧者能夠好好照顧家人。
以前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在卻常看到家有一老、無限煩惱,長照家庭有許多照顧方面的事需要考慮,而我們可提前學習及準備。她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活動,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舉辦過許多民衆講座,有興趣的民衆可以先到粉專認識諮商心理師。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感謝現場民衆踊躍參加,尤其還有不少雙北以外縣市的民衆,共同來關心失智症照顧關係議題。聯合報關注失智症逾十年,大約在八年前成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目前有十五萬粉絲,每天都會有各種照顧問題,由粉絲團同仁陪伴、回答以及銜接各種照顧資源,這幾年也看到很多改變,從最早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到現在愈來愈認識,也看見許多失智照顧上的問題,因此,特別希望今天的講座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把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法帶回家。
家人失智了,先看到人,再看到疾病
「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由諮商心理師林其薇主講,林其薇專長是長照諮商心理,平常主要在失智據點服務,此外也服務許多申請長照2.0的案家,是國內少數在長照領域資歷豐富的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提醒家有失智者的民衆,申請長照2.0有限制次數,一週一次,半年最多十二次,但其實民衆有需要可以自己找專業諮商心理師尋求幫助。
講座一開始,林其薇請現場民衆回答失智者常見行爲,有些人說失智者很有活力,也有人提到失智者會罵人、不洗澡、不吃東西等情況。林其薇提醒,失智者不洗澡有很多原因,她曾遇過一個案例,長輩覺得自己太老了,老了就該爛掉,所以失去洗澡的動力,「或許這個答案聽來不可思議,但是有一天當我們也邁入九十歲,很有可能也會這樣想。」
至於不吃飯,失智者每隔一段時間會遺忘不同的事情,有些人會忘記要吃飯,林其薇表示,其實失智者用餐很需要儀式感,照顧者單純拿碗跟在後面跑完全沒有作用,但是,這時候將失智者帶到飯桌前坐好,他就願意吃了。
林其薇更提到兩大重點,第一是人人都有可能失智,第二是跟失智者相處,我們要看見的是人,而不是隻看見這個疾病。她表示,每個失智者表現出來的行爲都不同,想要了解失智者行爲有一個前提,就是「失智者是有個性的」,爬梳失智者的生命經歷便可理出行爲脈絡,當然,照顧者也有個性,從失智到離世平均大約十年,在漫長的照顧歲月裡,照顧關係的和諧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今日講座透過角色扮演來揣摩彼此心態的主要原因。
角色扮演1,設計情境是失智的父親或母親不記得配偶已過世,也不記得照顧者已離婚,一直追問另一伴在哪裡,以及照顧者的先生/太太呢?
林其薇邀請請現場民衆上臺,有照顧或接觸過失智者的民衆扮演失智的父親,而沒有接觸過失智者的民衆照顧者。
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沒看到你媽媽?」
照顧者的扮演者:「媽媽不在家。」
失智父的扮演者:「那你太太呢?」
照顧者的扮演者:「也不在家。」
失智父的扮演者:「都不在家沒人煮飯,我們要吃什麼?」
照顧者的扮演者:「你想吃什麼我來準備。」
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知道。」
照顧者的扮演者講出一樣食物。
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要。」
從這裡開始重複同樣對話,失智父拒絕任何提議,問他要吃什麼他都回答不知道。角色扮演結束。
林其薇問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能演得這麼好,扮演的民衆想起高齡九十幾歲的失智母親,情緒潰堤現場痛哭,原來剛纔的情境正是他跟母親曾經上演過的對話,一時間觸動情緒。扮演照顧者的民衆則表示,他雖然心裡記得講師提醒的「要看到這個人,而不是看到病」,也希望讓失智者感到舒服自在,但是當對話開始無限迴圈時,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林其薇建議,通常像這種狀況,可以先去理解失智者的需求,失智者可能已經講不出來食物名稱,所以問他要吃什麼也就無法回答,此外,有時候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處理方式。扮演失智父的民衆則提供自己的寶貴經驗,他曾經爲了吃飯問題跟失智的母親爭論半個多小時,後來決定不再問母親要吃什麼,直接提供餐食,母親也就吃了。
角色扮演2,失智者在家裡鬧着「要回家」,晚上不睡覺卻吵着要出門。
這也是一個很有共鳴的情境,現場民衆紛紛提出自己遇到的經驗,林其薇提醒,失智者說的「要回家」不一定是字面意思,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失智者本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曾有失智者說要回家,其實是指他要去接孫子回家,其實孫子已經上大學,但是失智者還停留在過往記憶裡,想要趕去接孫子,只是生病後表達不出完整意思,只能講出要回家三個字。」
現場也有身爲照顧者的民衆提出,當以上情境發生時要看是幾點,若是傍晚就可能是黃昏症候羣,林其薇提醒,即便是眼睛看不見的長者,也會有黃昏症候羣,因爲人感受到光的地方不只是眼睛,面對黃昏症候羣,記得家裡的燈要隨時開着,可以幫助失智者穩定作息。
照顧者自我放鬆小技巧
即使每位照顧者都經過千錘百煉,但經常同一時間必須處理很多狀況,當照顧者感到身心壓力很大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冷靜一件一件來,這時候可以找身旁任何一樣物品,講三個特徵,例如手機的特徵是硬硬的、平面的、長方形的。或是最簡單的方式,從一數到二十,再到數回來,直到情緒冷靜穩定下來。
林其薇現場帶民衆進行自我放鬆小技巧,步驟如下:
1.穩穩地坐在椅子上或站着,雙腳落地但不用力。不聳肩,雙手自然垂下放着。
2.吸氣、吐氣。
3.吐氣、吸氣。
4.慢慢從腳由下往上感覺至頭。
5.迴歸中心的自我擁抱。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
林其薇表示,臺灣即將成爲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不會是局外人,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我家人失智了,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政府有哪些資源,這時候身邊人就可以提供協助,主要可以做以下四點,1.關心主要照顧者、2.關心同住家屬、3.提供社會支持系統資源像是長照2.0或協尋社福機構、4.社區支持系統像是鄰里長及社區資源。她提醒,當照顧者感到需要幫助時,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協助。
「照顧者好,被照顧者纔會好。」林其薇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講座,並希望大家一同支持失智家庭。
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提醒,跟失智者相處,我們要看見的是人,而不是隻看見這個疾病。記者林俊良/攝影
講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民衆感受照顧關係。記者林俊良/攝影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豐。記者林俊良/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記者林俊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