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藝術爲修行 朱銘70年創作人生

香港藝術館2014年2月27日舉辦「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朱銘親自到現場調整作品展出角度。(朱銘美術館提供)

「藝術即修行!」朱銘視之爲自己的美學體悟,在近70年的創作生涯中,歷經種種戲劇般的人生轉折,仍以旺盛的精力、使徒般的熱情,將一生獻給藝術。

朱銘本名朱川泰,15歲時師從雕刻師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雖在傳統雕刻界已頗有名氣,但他一直想成爲一名藝術家,並挑戰當時的全省美展。1967年他以作品〈久別〉獲22屆全省美展雕塑部第3名;30歲時他決心敲開藝術大門,拜雕塑家楊英風爲師,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也成爲他人生的轉捩點。

在楊英風門下8年,朱銘學習的是「丟」的美學,也反覆比較東、西方美學的不同。1976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即以〈同心協力〉等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一鳴驚人,日後被視爲1970年代臺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也奠定他在藝壇的地位,獲得國家文藝獎、十大傑出青年等多項榮銜。

但朱銘並非停留於鄉土作品。在楊英風的支持下,他又發展出知名的《太極系列》,並於1977年以此係列首次在國外展出且贏得高度評價。1980年代初期他又發展出《人間系列》,他曾言太極系列不隨「形」走而隨「意」至,而人間系列則生活化地呈現形象人物,也更接近隨興而自由的現代雕刻理念。

2000年朱銘以〈太極拱門〉爲《太極系列》畫下句點,2007年他的《人間系列》色彩開始轉變爲白色。他曾表示:「以後,我的雕刻上色只用白色,這是一種成長。」抽離了彩色的說明性與裝飾性,而以更純粹的造型和材質語彙爲創作方向。

2003年,朱銘獲輔仁大學頒授該校首位名譽藝術博士,朱銘當時的感言是:「只要肯努力,醜小鴨也會變天鵝。」他陸續又獲「93年行政院文化獎」、第十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等肯定。

朱銘曾強調藝術是修來的,他表示修行不是宗教道場裡的高妙玄理,而是平常生活中的體悟與實踐,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視藝術爲修行,是他的美學體悟,更是其人生信仰。